摘要:2025年暑期,西双版纳这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土地,迎来了一群怀揣热忱的青年力量。在州、县(市)两级团组织的有力组织、协同推动下,全国24所高校的47支实践团队、495余名青年学子,分赴景洪、勐海、勐腊三地,围绕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振兴、民生服务等主题开
2025年暑期,西双版纳这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土地,迎来了一群怀揣热忱的青年力量。在州、县(市)两级团组织的有力组织、协同推动下,全国24所高校的47支实践团队、495余名青年学子,分赴景洪、勐海、勐腊三地,围绕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振兴、民生服务等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从基诺山乡的非遗课堂到勐满口岸的戍边体验,从橡胶林里的科技调研到傣家村寨的推普活动,这场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不仅为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鲜活动能,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政治内涵,展现出“三下乡”品牌的时代活力。
今年暑假全州“三下乡”活动呈现“三多三强”特点:一是高校来源多、专业匹配强。既有清华、云大等综合高校,也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特色院校,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耦合;二是民族元素多、融合性强。基诺大鼓舞、贝叶经制作、傣医药体验等非遗项目贯穿始终,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戍边主题多、指向性强。“卫国戍边”、“中老铁路边境行”等10余支团队把思政课堂搬到国门一线,让“请党放心、强边有我”的青春誓言响彻雨林。
“青”力组织统筹,下好组织动员“一盘棋”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主线,构建“州—县—乡”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围绕我州民族、生态、沿边三大特色,系统设计实践主题与区域分配,建立双向需求清单,实现“按需定队、一村一策”。依托团中央“三下乡”小程序,通过基层点单、高校领单、团委督单模式,7月初即完成“需求—项目—团队”三张清单双向精准匹配。同时推动基层团委主动“搭台”,景洪市突出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生态+发展”实践路线;勐海县注重推普赋能与数字创新,开展“语润边疆”智慧教学,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语言互通、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多维赋能路径;勐腊县立足边境实际,组织“走边关·助振兴”沉浸式体验,让青年真切感受国门一线的使命与活力。通过高效组织和层层联动,高校团队真正“下得去、融得进、见实效”,推动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服务基层。
“青”心搭建舞台,实现育人助乡“双提升”
以平台思维拓展实践路径,让学子在服务中长才干,让基层在协作中强能力,让青春力量精准滴灌到发展痛点。文化传承方面,基诺山乡团委定制非遗研学路线,让青年对话非遗传承人,细听基诺族文化历史、敲响基诺竹筒乐“奇科”、学习民族语言,调研基诺大鼓舞的发展与传承,了解文化传承背后的坚守与挑战。生态保护层面,多支团队深入雨林、茶园和村寨,开展物种防控、低碳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践行“两山”理念。西南林业大学“青春筑绿盾”团队深入橡胶林与夏威夷果园开展薇甘菊巡查和清除,通过案例讲解、实操演示提升村民防控能力。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雨林绿韵”团队走进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探索雨林固碳作用,举办低碳生活摄影展,与游客一起参与垃圾清扫的互动场景,成为低碳环保理念传递的生动注脚。推普助学方面,各团队依托“推普+”矩阵,开设普通话课堂、智慧助老、亲子双语阅读等项目,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生服务方面,昆明传媒学院“银龄童伴”志愿团走进勐海敬老院,教手指操、唱民歌,拍摄纪录片《皱纹里的勐海》,临别之际几位奶奶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嗓音哽咽着感慨:“你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江苏师范大学“心芽童行”团队时隔一年再次赶赴勐腊大卡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通过“情绪绘本”“团结涂绘”等活动,让孩子们打开心扉,搭建亲子互动桥梁,用知识与陪伴点亮孩童成长路。这种“双向赋能”的平台,让青年学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学习者”变成“贡献者”,实现了“服务一方、成长一方”的双赢。
“青”聚工作力量,共绘边疆振兴“新图景”
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凝聚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推动人才、技术、理念走进乡村,形成“众人拾柴”的工作格局。产业振兴上,各团队结合参访实际提出茶咖品牌塑造、橡胶绿色转型、口岸数字经济等多项建议。云南民族大学“语润勐腊”团队在曼龙勒村开展“推普+直播”活动,为乡村特色产品打开了线上销路。云南财经大学“青春筑梦·振兴有我”实践团走访云锰橡胶、田野橡胶等企业,见证“橡胶乳清变护肤品原料”、“橡胶树套种可可”的创新模式。基层治理中,青年参与村容整治、助老服务、支教助学,传播文明新风。贵州民族大学实践团在关累镇参加“我为边境站岗五分钟”活动,纷纷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重新理解‘家国’——它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的边境线和心中的责任里” 。文化传承中,在勐腊曼龙勒村的文艺晚会上,学子与村民手手相牵围成同心圆“打跳”。在景洪曼累讷村,推普团与村民用普通话共忆曼团联席会议党史故事,借助语言力量延续红色记忆。各实践团通过文艺晚会、纪录片摄制、非遗直播等新形式,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为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团州委与云南大学团委围绕青年“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支教服务、劳动教育、就业创业”五大领域搭建长效协作平台,既让高校专业资源有序下沉,也让基层实践需求得到系统回应。这种“多元聚合”的力量,让“三下乡”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群众受益”的良好生态。
下一步,共青团西双版纳州委将持续完善“共青团协调、校地联动、团队落地”机制,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效,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把高校理论资源转化为思想引领实效,创新开展“雨林思政课”,让党的声音走进青年生活场景;二是推动更多高校实践团队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构建“实践育人+乡村服务”双促模式,提升校地合作实效;三是将高校智力优势融入青年发展全链条,在教育帮扶、创业就业等领域打造协同样板,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西双版纳发展大局。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