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在市群艺馆举行的“群星闪耀”上海群众文艺精品惠民展演活动上,市残联报送节目——用阿卡贝拉演绎的音乐小品《无障“爱”》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了一个“无障碍理念传播的载体”,更在舞台之外掀起了一场关于“无障碍”与“融合”的深刻讨论。
10位不同程度视力障碍的素人演员,正在面对墙壁,练习“敲打”的舞蹈动作,时不时还会分成低视力与全盲一对一的练习小组,由低视力手把手为全盲纠正姿势细节。
日前在市群艺馆举行的“群星闪耀”上海群众文艺精品惠民展演活动上,市残联报送节目——用阿卡贝拉演绎的音乐小品《无障“爱”》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了一个“无障碍理念传播的载体”,更在舞台之外掀起了一场关于“无障碍”与“融合”的深刻讨论。
“无障爱”三个字,是“无障碍”与“有爱”的结合,该音乐小品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社会传递“无障碍”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人心的包容。该音乐剧也体现出了“残健融合”的本质:融合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接纳差异”;不是健全人对残障人的单方面帮助,而是彼此成就的共生。
用“音乐剧”唤醒关爱音乐剧小品《无障“爱”》是由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文体中心”)发起的项目,由著名编剧王丽鹤担纲编剧导演,诺宝美爱负责视障团队的管理和排演,文体中心和普陀区残联对节目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这次合作是又一次“以艺术促融合”的大胆尝试,使得节目从无到有,从排练场走上全国群星奖总决赛,这个小品也打破了视障群体的“弱势标签”。
《无障“爱”》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残健融合”的实践样本,融合不是‘健全人指导残障人’,而是双方都要学会‘用对方的语言沟通’。”王丽鹤说。
《无障“爱”》的演出成员都是来自诺宝美爱融合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诺宝美爱”)的视障演员。在舞台剧中,形体动作、表情管理、空间感觉和舞台调度是视障演员最具困难的;还有一部分是没有系统声乐训练的,而这部作品中却用了极有难度的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合唱的形式,是极大的挑战。著名音乐人周紫峰是这部剧的作曲,为了让队员们准确表演阿卡贝拉,他把每个声部的旋律录成分轨音频,让基础薄弱的伙伴反复听辨;考虑到视障者的舞蹈学习非常困难,导演特地请编舞老师设计踢踏舞动作,让视障演员穿上踢踏鞋,用这种有声音的舞蹈让视障者更容易把动作与音乐结合起来。
舞蹈编导徐华杉则放弃了“镜面示范”,改为“肢体传递”——一次次抱着演员,调整他们的姿势,把他们的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用口令校准动作节奏。通过反反复复地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相较于健全人,我们的排练时间是成倍增长的,”王丽鹤导演说道。
导演王丽鹤、执行导演凃传法和几位志愿者正俯身在地上,仔仔细细地贴上荧光贴标记。这不是普通的排练现场,而是《无障“爱”》用艺术撬动社会认知变革的微观切片。这部音乐剧小品,以阿卡贝拉为载体,不仅拿下上海市群文奖、入围全国群星奖。
这种理念的传播,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团队大胆将全剧改为阿卡贝拉形式,不仅因为视障演员的听觉优势,更暗含“无壁垒协作”的隐喻——没有乐器的“辅助”,仅靠人声的配合就能创造美妙的音乐,正如残健群体无需“特殊对待”,仅靠平等协作就能“参与、共享、融合”。
2023年,《无障“爱”》以阿卡贝拉的表演形式斩获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比赛戏剧类第一名;2025年,升级后的全阿卡贝拉版本再次拿下群星奖上海赛区第一名,即将代表上海征战10月中旬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总决赛。“社会对这个群体是很关爱的,但很多时候,由于不了解,就会闹出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个作品最打动人的,是‘用艺术语言讲透了无障碍的本质’”,该剧的执行导演凃传法说。
打造大家继续音乐梦想、交流表演的乐园也是美爱融合艺术团成立的初心。10位视障演员加入中心之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高光时刻:艺术团团长郦敏忠曾两次代表上海盲校赴日交流,2011年参加了音乐类综艺节目《梦想合唱团》;吴怡铮曾在2010年世博会闭幕式上与成龙同台;陈哲宇、吴怡铮2015年曾在上海盲校就读期间,跟随国家领导人赴联合国参加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峰会……加入美爱融合艺术团后,视障演员们也在继续创造新的艺术故事。
2019年,美爱融合艺术团成为了唯一入驻诺宝中心的社会组织,双方共同成立了诺宝美爱融合艺术中心。旗下的“不靠谱”电声乐队已经成为在业内崭露头角的艺术团体,在BLUENOTE举办过专场演出,在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上绽放光彩;还参演过以“不靠谱”乐队成长故事为原型的公益电影《奇迹乐队》。参演本次《无障“爱”》的低视力演员卞怡婷原本患有重度抑郁症,在团队的欢乐氛围中深受影响,开朗了许多,如今是乐队的木吉他手,与伙伴们一起在舞台上挥洒自信。
每次演出,也是一次科普“其实社会上愿意对我们伸出援手的好心人还是很多的,而且现在大部分人见到视障者也不太会大惊小怪了。但帮助我们的时候确实还会出现一些想当然的动作,比如提起盲杖,或者架着我们的胳膊小心翼翼地缓慢移动,特别紧张,我们在剧中也传递了正确的引导盲人的方式,只要让视障者搭握住你的手臂或搭着肩膀,双方就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行走啦,”王莉觉得每次演出也是一次向社会科普的机会>
这种双向磨合不仅打破了群体边界,更凝聚起跨领域的社会力量。上海市残联和普陀区残联以及诺宝中心不但从资金、场地和食宿等方面提供支持,更积极联系各种人才资源为项目注入专业力量——有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配音导演苏东生,上海资深的音乐制作人等“大咖”培训和创作。同时,积极为演出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关注残障群体的艺术表达。
“无障爱”三个字,是“无障碍”与“有爱”的结合,我们想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社会传递,无障碍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人心的包容,视障群体只是用了一种不同于我们的感官渠道认知世界,别无两样,通过作品的宣传,打破刻板印象,实现视障群体和健视者的双向奔赴,美爱融合艺术团发起人于欢的这句话,道出了作品的核心诉求。
期待“有效帮助”《无障“爱”》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用幽默和温情呈现视障者的真实生活:被过度关注时的尴尬、被误解时的无奈、通过其他感官识别世界的智慧……这些细节让观众直观理解视障群体的需求,进而反思公共空间的无障碍短板和人们对“有效帮助”的理解>
有位观众看完演出后,专门去检查了家附近的盲道,发现被共享单车占用,就自发组织了盲道维护活动;上海几所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开始学习“正确的视障帮扶礼仪”,避免“强行搀扶”、“大声喊叫”等误区;甚至有市政部门联系团队,咨询“如何从视障者视角优化公共设施设计”,《无障“爱”》意义,已经超越了艺术。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于欢说道,《无障“爱”》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有一天,‘无障碍’不再是需要特别强调的理念,而是融入每个人生活的日常——盲道不再被占用、公共场合有清晰的语音提示和标识、每个app都能兼顾到他们的需求、人们看到视障者时,会自然地问‘需要帮助吗’,而不是直接伸手提起盲杖。>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