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2年退休至今,这位北京景山学校的元老级计算机教师,用车轮画出遍及全国的科普教育版图,把机器人送进山区孩子们的课堂上,播撒下一颗颗科技的种子。
8万余公里
152个地区
300多所学校
超1000节课
遍布全国的8万多名学生
……
这组数据,是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志愿者总队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烛光义教”公益活动创始人沙有威十多年的“成绩单”。
从2012年退休至今,这位北京景山学校的元老级计算机教师,用车轮画出遍及全国的科普教育版图,把机器人送进山区孩子们的课堂上,播撒下一颗颗科技的种子。
“玩得更有意义一点”
虽说已退休13年,沙有威其实一直站在讲台上。
他的机器人课程,从景山的教室开到黄土高原、开到四川盆地、开到云南山区……目前他已自驾8万多公里,在全国152个县辖以上地区的300多所学校,为8万余名学生上了1000多节“现代科技普及课”。
如今73岁的他,依然在教学一线,继续书写着“烛光义教”的故事。
曾有网友在沙有威的博客下留言:“老哥,您这么满世界跑不累吗?到底为了什么?”沙有威回复说:“玩!不过希望玩得更有意义一点儿。”
把机器人带到全国各地课堂的“玩法”,并不是突然萌生的。作为中国第一代计算机教师,沙有威从1979年起就在景山学校给孩子们上计算机课,2000年开始进行机器人的普及教育。
30多年的教学生涯,他亲历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萌芽与高速发展,也目睹了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沙有威清晰地记得,2008年学校组织的一次党员活动中,他带着两台机器人到了山西长治,为震后在这里过渡办学的汶川映秀中学学生上了机器人科普课。讲台下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目光,让他坚定了一个想法:科技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在当年的博客里,他写道:“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带上几个教学用的机器人去贫困学校支教,为那些孩子们上点机器人知识的普及课,义务做点科普的工作。”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正式退休那年,沙有威婉拒了学校的返聘转而“二次创业”。彼时,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每天都需要吃不少药品。即便如此,他还是执意要远行。
2012年10月5日,开着一辆后备箱塞满教学用仪器设备的汽车,沙有威与老伴从北京出发,正式开始了“烛光义教”之路。
回顾当年过往,沙有威告诉记者:“当时我只是想,我没有慈善家们那样的经济能力,但可以在退休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学生说:长大想做沙爷爷这样的人
沙有威的朋友圈封面,是一张孩子们上课时的照片,那写满专注的小脸、渴望知识的目光,能打动每个人的心。
“这是我夫人在陕西宁强县巴山小学拍的,我还一直用这张图做电脑桌面。”沙有威说,2012年他和夫人第一次义教路上,去的第一所位于大山中的乡镇小学正是巴山小学。
那时候,这所学校的教室里还没有多媒体投影仪,他把自己带的投影仪架了起来,投影打在一块白布上。虽说条件简陋,但课程的内容还是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孩子们第一次操纵自己组装的机器人完成指定动作时,眼中绽放的光芒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烛光义教”的课程,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大讲堂中,还有时候干脆就在大操场上。“我有一个观点,音乐课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学校开设科技课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沙有威说,在普及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有兴趣深入学习,也许会成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
有趣的是,在云南义教时有位外国志愿者告诉沙有威,她在英语课上问学生的理想,有个孩子举手回答说:“我长大了想要做一个像沙爷爷一样的人!”
“我们很少在一个学校停留很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上过课,他们就都是我们的学生。”在沙有威的电脑里,每个他曾上过课的学校都有一个单独的文件夹,留存着数不胜数的课堂图片、视频。
他还有个宝贝的小红本,是义教去的第一所学校——陕西省宁强县南街小学校长吴富平赠送的。沙有威每到一个学校上课,就会请校长盖章留念。
如今,小本子上已经盖满了章,换上了新的“接班本”。而这一枚枚红章,正是一段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故事的见证者。
种子教师正在全国“发芽”
对于科技教育,沙有威有个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烛光义教”的团队不仅给学生们上课,还会与当地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培训。
“我们的一节课,最主要是让孩子开阔眼界,告诉他们还有另一种可能。”在沙有威看来,义教讲的课程既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也是一个“起始课”。在这个基础上,当地老师们也可以继续深入讲下去。“这一学期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设计的PPT,我们都给老师做了准备,供他们参考。”
考虑到全国各地科技教育的不同水平,“烛光义教”研发了一套“机器人支教课程包”,将复杂的编程知识转化为趣味性教学模块,即使在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山区学校也能顺利开展。沙有威说,课程包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面向零起点教学的,老师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度。
此外,每到一个地方,志愿者们还会和当地教师们拉起一个线上小群,“这样他们后续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这个群里跟我们的志愿者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在小群里,也许云南山区孩子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师共同解答。
据悉,这种“种子教师”培养机制,目前已在12个省份成功复制,累计培训科技教师2300余人次。能独立开展机器人教学的乡村教师团队,正在全国各地“发芽”。
“我今年已经73岁了,希望能多跟着这些活动,再多跑几遍,直到跑不动了为止。”提起未来的计划,沙有威充满了信心。他透露,这几年中国电子学会“烛光义教”公益活动加入了许多新成员,不仅北京有“有威团队”,在全国各地也出现了更多的团队,甚至有志愿者将义教活动带出了国门,讲给泰国、印尼、老挝等地的孩子听。“我想等将来我们跑不动了,‘烛光义教’这件好事,还会有年轻的科技志愿者接着往下做。”
【科技志愿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为进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国科协之声开设【科技志愿风采】专栏,讲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为强国建设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