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被迫辞职,右翼分子竞选,日本会加速走向军国主义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20:41 2

摘要:继任者是谁?路线怎么选?日本到底要往哪儿走?这些问题悬在日本政坛头顶,也让邻国感到紧张。特别是,在极右翼势力迅猛崛起、自民党内斗不止、日美压力交织的背景下,“军国主义会不会卷土重来?”这个问题,变得不再遥远。

2025年九月份的东京,比往年更热了一点,不光是天气——政坛也在“发烧”。日本首相石破茂辞职,在自民党连续两次败选后,黯然谢幕。

继任者是谁?路线怎么选?日本到底要往哪儿走?这些问题悬在日本政坛头顶,也让邻国感到紧张。特别是,在极右翼势力迅猛崛起、自民党内斗不止、日美压力交织的背景下,“军国主义会不会卷土重来?”这个问题,变得不再遥远。

石破茂的下台,不是突然闪电,而是长时间积压的政治“高压锅”终于爆炸。选举惨败是导火索:自民党接连在2024年众议院、2025年参议院选举中失利,连执政联盟的“安全区”都守不住,等于在国会两院双双失守。

不少选民对经济没起色、外交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早已怒火中烧,票箱里投出的不是选票,是不满。

但选民的怒气只是表面,党内的“逼宫”才是真正的致命一击。麻生太郎、安倍派、茂木派,还有一群跃跃欲试的年轻议员,几乎形成了“赶人联盟”,纷纷要求提前举行总裁选举,石破已经站在悬崖边上。连党内程序都快走完,留任变得毫无意义。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美贸易协议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特朗普政府强行推行的协议,让日本在经济上“赔了夫人又折兵”——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连钱怎么花都是美国说了算,还要忍受15%的关税。

日本媒体和民众普遍认为这是“买单外交”,石破茂在协议正式生效后失去说服力,退场几乎成了程序问题。

与此同时,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在选举中异军突起,直接抢走自民党的年轻基本盘。他们喊着“恢复天皇实权、扩军备战”的口号,抓住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恐慌和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波极右翼浪潮,不只是选票的流动,更是政治方向的暗流。

石破离开后,日本政治的方向盘开始左打右转地晃动,但明显的趋势是:右转在提速,军国主义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这并非突然的变异,而是老病复发。战后日本虽然“去军国主义”,但天皇制度保留下来,而且是“神的象征”,这就像在泥土里埋了一颗种子。今天的极右翼,就是这颗老种子结的果。学者早就指出,这种象征制度其实为“军国主义的精神复辟”保留了温床。

“参政党”就是这个复辟趋势的代表。他们不再遮遮掩掩,直接提出删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条款,要恢复天皇统治实权,推动宗教参政,组建“自卫军”。这不是走得比自民党快,而是要把自民党甩在后面。他们的出现,也逼得自民党不得不“右倾竞赛”,以防失去更多选民。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突然对极右翼买账?答案藏在钱包里。长期经济低迷、产业空心化、债务高企,让普通人越来越焦虑。日本GDP已经被德国超越,接下来很可能又被印度甩下。

极右翼趁机煽动“被欺负情绪”,宣称“外国人抢饭碗”、“中国占便宜”,民族主义这碗热汤,很多人喝得热血沸腾

而美国的态度,也像给日本右翼打了一针“强心剂”。为了推进“印太战略”,美国不仅默许日本松绑军事限制,还积极推动军工合作和技术共享。看似是拉日本一起“抗中”,实际上也在把日本往“军事依赖”这一方向推。日美关系越紧,日本的军事“自主”就越容易走向“进攻化”

石破走了,谁来接盘?目前风头最劲的是高市早苗,一个标准的“右派铁娘子”。她主张修宪、把自卫队改名“国防军”、把防卫预算提到GDP的2%,还曾经窜访台湾,对中国态度强硬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如果她上台,日本右转几乎可以写进日程表。

另一个热门人选是小泉进次郎,形象温和、长得帅,民众缘不错,但政策模糊,党内根基浅。他曾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他也不是什么“左派”代表。如果他上台,可能会在务实和右倾之间走钢丝。

其余竞争者如林芳正、茂木敏充等,也都是右派出身,只是对美依附的方式不同。换句话说,不管谁上,日本的整体方向,已经“右”了起来

问题是,就算换个人上台,也得面对一个棘手现实:自民党在国会两院都没过半,推政策得靠谈判、妥协,甚至“政治交易”。在这种局势下,为了拉拢极右翼政党支持,新领导人可能不得不在政策上做出让步。这种妥协,很可能就是以牺牲“和平宪法”为代价。

更麻烦的是,日本外交和经济之间,也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要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日本制造业对中国高度依赖,尤其是稀土和能源。如果脱钩,日经新闻估算GDP可能被拉低1.5%,这风险不是说说而已。

这就出现了“战略悖论”:配合美国,经济吃亏;想搞自主,美国不干。不管谁当家,这双重压力,都会像拧紧的绳索,勒住日本的政策空间。

从政策上看,日本的确在一步步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早在2014年,武器出口限制就被废除,2015年解禁“集体自卫权”,到了2022年,干脆列出“先发制人”的战略能力。防卫预算也像打了激素,几年内从6万亿涨到8万亿日元,目标直指GDP的2%。

军备上,日本也不再羞答答:发展“战斧”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搞“反击能力”;“出云”号航母化改造,部署F-35B战机;还组建了太空、网络、电磁战部队。听起来就不像是“防御性国家”。

国际合作也在加速。除了日美同盟,日本还和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签署军事协定,连北约都开始跟日本搞机制化对接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军国主义马上复活?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日本国内还有不少“刹车机制”。大量民众仍有和平意识,街头反对示威并不少见。经济困境也限制了军费开支的天花板,毕竟国债已经快把国家压垮了。

其次,国际社会的警惕也在升温。中国国防部明确警告,决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韩国民众对日本右倾化极度反感,俄罗斯更是直接批评日本“逃避历史责任”。

更微妙的是,右翼试图重新“神化”天皇,用“国家象征”凝聚民族主义,甚至连“昭和天皇表情包”都要抗议。但别忘了,宪法还在,天皇依然只是象征。这种“符号武器化”,能走多远没人知道,但风险已在发酵。

未来的剧本有两个版本:如果高市早苗这类强硬派上台,日本可能加速修宪、推进军事扩张,紧紧绑在美国战车上,台海问题也可能被拉入日本政治议程;但如果务实派掌权,或许能在对华经济合作上做些缓冲,但受限于党内右翼和对美协议,转向空间依旧有限。

日本此刻,站在一个战略十字路口。新领导人要在党内纷争、经济压力和外交博弈中走钢丝,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方向。

军国主义不是注定复活,但它的风险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实。极右翼的政治能见度在提升,制度松绑的速度在加快,国际博弈的火药味也在变浓。

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实力与智慧并存:一方面要保持发展节奏,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联合地区国家,守住二战胜利成果,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贸然出手,防止误判,才是最稳的棋。

中国新闻网 石破茂决意辞职 日本政坛再迎“权力重构”

来源:懂点历史赵富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