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是最炫目的科技公司,也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却凭借坚韧和执着,把国产客车推向世界舞台。
在中国制造业的星河中,宇通客车闪耀着独特光芒。
它不是最炫目的科技公司,也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却凭借坚韧和执着,把国产客车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营收突破370亿元,远销130多个国家,稳居全球客车行业第一。
背后,是来自江苏农村、白手起家的汤玉祥。
他如何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逆袭成全球第一?
宇通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郑州客车修配厂。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企业依靠统购统销生存。但随着体制变革,修配厂失去了市场优势,陷入困境。
最艰难的时候,厂里工人不得不靠焊接防盗门来维持生计。
一个曾经承载城市交通希望的工厂,几乎就要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90年代初,中国的城市化脚步加快,铁路难以满足汹涌的客流。
大量农民工需要依靠公路客运进出城市,这为客车行业带来新的需求。
在这样的转折点上,年轻的车间主任汤玉祥敏锐地捕捉到机会。
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卧铺客车,让乘客在长途奔波中能有更舒适的休息体验。
这一创新迅速受到市场追捧,也让汤玉祥脱颖而出,走上企业核心管理岗位。
1993年,郑州客车厂完成改制,更名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四年后,宇通在上交所挂牌,成为“中国客车第一股”。
这个头衔给了宇通新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沉重压力。
当时的中国客车行业还处于低水平竞争,大部分企业停留在“组装厂”阶段,缺乏核心技术。
汤玉祥清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掌握核心研发能力。
于是,宇通开始坚定不移地投入研发。
2002年,他们与德国MAN公司合资,掌握了底盘核心技术,同时也学会了先进的流程管理。
此后,宇通每年拿出4%-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上线全球领先的整车电泳生产线。
这些投入让宇通在行业内率先形成技术壁垒。
早在1999年,宇通就推出了中国首款纯电动客车,比新能源概念流行整整早了十多年。
比亚迪当时还只是电池制造商,而宇通已经走在电动化道路的最前沿。
在车辆防腐蚀方面,宇通的整车电泳工艺将耐盐雾时间从普通工艺的240小时提升至1000小时,大幅度提升了车辆寿命和质量。
宇通还打破了丰田柯斯达在中国高端商务车市场的垄断。
十多年间,换了四任项目经理,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在2015年推出了T7商务车。
它不仅打破了合资品牌的市场壁垒,也让国产高端商务车在市场上赢得话语权。
这一系列的突破,标志着宇通已经从一个小厂,成长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头羊。
在国内站稳脚跟后,汤玉祥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2003年起,宇通正式启动国际化战略。
与很多企业的短期出口不同,汤玉祥提出了“种地理论”:海外市场就像土地,需要精耕细作,从播种到收获,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古巴是宇通国际化的经典战役。
此前,许多外国车企在古巴铩羽而归,留下了不好的口碑。
汤玉祥决定另辟蹊径,在当地建立维修站和服务网络,解决售后难题。
同时,允许赊销,没有上限,让客户没有资金压力。
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量外国企业撤离古巴,而宇通不仅留下,还提供了500万美元的配件支持。
这份诚信和担当,让古巴政府和人民对宇通刮目相看。
到2016年,宇通在古巴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几乎成为国民品牌。
当地人见到中国游客,都会兴奋地竖起大拇指,高喊“宇通”。
古巴的成功并非孤例。在其他国家,宇通也采取“一国一策”的灵活战略。
在欧洲,他们注重产品的环保与安全标准;在非洲,他们提供耐用可靠、适应恶劣环境的车型;在拉美市场,他们强调灵活的金融和服务方案。
通过这种差异化打法,宇通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截至2025年6月,宇通客车累计出口超过11万辆,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是古巴的街头,还是非洲的草原,亦或是欧洲的城市公交系统,都能看到宇通的身影。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品牌,更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重要代表。
辉煌背后,也有阵痛。2010年至2016年,宇通客车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从2017年起,随着高铁普及和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客车行业整体陷入低谷。
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宇通也未能幸免。
销量连续五年下滑,到2021年仅剩4.1万辆,几乎腰斩。
这一时期,汤玉祥本已退居幕后。但在2019年,他决定重新出山,带领宇通走出困境。
他清楚,仅仅依靠传统客车业务已经难以支撑企业发展,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于是,宇通开始全面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
他们不仅继续在新能源客车上深耕,还着手研发新能源卡车,进军更广阔的商用车领域。
同时,宇通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技术,把自动驾驶、车联网引入产品中,让传统客车焕发新活力。
他们没有放弃海外市场,而是加大力度深耕本土化运营。
经过几年的调整,宇通终于迎来反弹。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到372.18亿元,同比增长37.63%;归母净利润41.16亿元,同比大涨126.53%。
2025年上半年,营收略有下降,但净利润继续保持增长,显示出企业经营质量的明显改善。
宇通不仅走出了低谷,还以更加多元化的姿态回归行业巅峰。
这一切离不开汤玉祥的坚持。他1954年出生在江苏宜兴农村,十几岁就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学习汽修,和客车结下不解之缘。
几十年来,他始终强调“宁做头上的事,不做头上的话”。
他把企业比作种地,需要在风不调雨不顺时依然坚持耕耘。
对外界的赞誉,他从不张扬,始终低调务实。
他常说:“销量第一不算什么,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才是根本。”
宇通客车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缩影。
从修配厂到全球第一,从卧铺客车到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从国内市场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宇通用坚守与创新,打破了中国品牌“低端代工”的偏见,让世界看见了真正的“中国制造”。
而这一切,离不开汤玉祥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担当。
他把造车当作“种地”,在风雨中坚持播种,才有今天丰收的果实。
宇通的传奇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长期的坚守和持续的创新。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