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里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9:18 2

摘要:说起打更这事,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会儿人们还住在山洞里,夜晚漆黑一片,什么野兽啊、敌人啊都可能趁黑摸过来。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被半夜的噪音吵醒的感觉真的很糟糕。

可在古代,人们竟然专门安排人在夜里敲锣打鼓,还要大喊大叫,这不是存心不让人睡觉吗?

更奇怪的是,这种做法还持续了上千年,成了一种制度,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说起打更这事,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会儿人们还住在山洞里,夜晚漆黑一片,什么野兽啊、敌人啊都可能趁黑摸过来。

没办法,部落里就得有人熬夜守着,顺便敲敲打打驱驱邪,这就是打更的雏形了。

那时候没有什么正式名称,就是部落里的巫师在夜里转悠,敲敲锣,吓吓野兽,也给族人一点安全感。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害怕噪音扰民,古人却怕夜里太安静了,总觉得不踏实。

等到了秦汉时期,城市规模变大了,人口也多了起来,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候,打更制度才真正开始成型。

汉代官府开始设置专门的更夫,负责在夜间巡逻和报时,这些更夫按照“更次”划分工作时间,一夜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

古人没有钟表,却能把时间分得这么精确,这是靠着星象、沙漏和水漏来计时,虽然不如现代精准,但也足够用了。

到了唐朝,打更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了,长安城里建起了鼓楼和更楼,成了城市的时间标识点。

白天鼓楼的鼓声响起,表示早晨到了,夜晚更楼的铜锣声响起,提醒居民时间变更,这些声音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现在我们习惯了手机提示音一样。

唐朝的更夫们可不轻松,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得按时出工,在没有保暖衣物、没有雨伞的年代,冬天的寒风或夏天的暴雨中,更夫们还得准时敲响铜锣,这份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宋朝时期,打更制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夫们不仅要报时防火,还承担起了治安管理的职责,他们手持灯笼,在街巷中来回巡逻,成了夜间城市的守护者。

宋代官府甚至设立了更夫考核制度,不许他们误时,这就相当于现代的绩效考核了。

明清时期,打更制度达到了全盛,更夫们不再依赖鼓楼的铜锣声,而是自己拿着铜锣和木棒,带上油灯,在街巷中巡视。

他们每隔两小时巡街一次,从傍晚七点开始报第一更,一直到凌晨三点报完五更。

说实话,挺佩服古人的这种制度设计,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想出了这么一个既能报时、又能防火防盗的办法,还能持续运行上千年,这不是智慧是什么,而打更人具体怎么干活的?

古代一晚上分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三点结束,每更大概两小时,打更人得按时敲锣报时,一点都不能马虎。

打更人用的工具也挺有意思,最常见的是铜锣和竹梆,铜锣声音洪亮,能传得很远,竹梆声音清脆,适合近距离提醒,还有些地方用更锣、更鼓,各有各的讲究。

不同地方的打更口令也不一样,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北方地区的打更人喊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南方水乡的打更人可能会喊“小心火烛,关好门窗”,西北干旱地区则强调“防火防盗”。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打更内容,打更人就像是古代的“天气预报员”加“安全顾问”,挺全能的。

夏天天热,打更人会提醒大家防暑,冬天天冷,则会提醒防寒保暖,下雨天会提醒大家关好门窗,干旱天气则重点强调防火。

别看这工作辛苦,但打更人在古代社会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活,官方的打更人,特别是在宫里工作的,选拔标准相当严格。

他们得身体健康、嗓门洪亮、性格稳重,还得熟悉当地地形,毕竟,在漆黑的夜里巡逻,没点本事可不行。

宫里的打更人待遇不错,吃的是皇粮,穿的是官服,地位也比民间的高,但民间的打更人就惨多了,大多是生活困难的人家,为了糊口才干这一行。

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冬天手冻裂了,夏天被蚊虫叮得满身包,真是苦差事。

不过,虽然民间打更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作用不小,他们还兼顾传递着各种信息,比如哪家生了孩子,哪家办丧事,哪天有集市,这些消息都会通过打更人传开。

这样来看,打更制度的设计就很合理了,可不是为了吵醒大家,而是帮大家安排作息,提醒天气和传递消息。

一个打更人,集时间管理、安全保障、信息传递、社会监督于一身,这工作量可不小。

而且全靠一个人,没有什么高科技设备辅助,就能维持一个社区的夜间秩序,古人的这种制度设计,真的很有智慧。

说起来挺遗憾的,这么有意思的打更制度,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清朝末年,西方钟表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城市里也有了钟楼,这些精准的机械计时工具,让打更人的报时功能变得多余了。

不光是钟表,现代照明技术的发展也让打更人的防火职责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火灾的风险大大降低。

再加上现代消防队的建立,专业的消防设备和人员,让古老的防火方式显得有点原始,打更制度就这样,一点点被现代技术和制度所替代,最终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虽然打更制度消失了,但它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一些旅游景点,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就保留了打更表演,让现代的游客也能体验一下古代的夜生活。

还有些地方的博物馆也收藏了打更用的铜锣、竹梆等工具,算是对这一传统的纪念。

而且打更精神对现代也有启发,一些新建小区借鉴了打更制度的理念,设立了“楼栋长”制度,就像是现代版的打更人,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大家觉得呢?

来源:闲娱fashio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