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奇葩!江苏一男子花200万买房,7年后发现房子有地下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09:12 1

摘要:江苏的潘某和梁某夫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7年前花200万买的二手房,竟然还“藏”着一个地下室!更让他们无语的是,原房主赵某竟然一直没搬走,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卖的是房子,没卖地下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苏的潘某和梁某夫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7年前花200万买的二手房,竟然还“藏”着一个地下室!更让他们无语的是,原房主赵某竟然一直没搬走,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卖的是房子,没卖地下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万买房,7年后惊现地下室

在江苏南京,辛勤打拼多年的夫妻潘某与梁某,终于盼来实现安稳生活的契机 ——购置一套二手房。2014年,他们相中了南京秦淮区的一套住宅,此地地段优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尽管200万的价格不菲,两人还是下定决心买下,顺利和赵某完成交易,欢欢喜喜搬进新家,一晃就幸福地住了7年。

入住后,家中时不时传来奇怪噪音,“滋滋滋”“嗡嗡嗡” 交替,有时电钻尖锐声响,有时又像重物敲打闷声,打破他们生活的宁静。一开始,潘某夫妇以为是邻居装修,并未在意。但噪音持续不断,且愈发频繁,严重干扰生活,梁某忍不住向潘某抱怨:“这邻居装修没完没了了,天天吵得人没法好好休息!”

潘某决定一探究竟,前往物业询问。物业工作人员仔细排查后告知,近期小区并无其他业主装修。这让潘某愈发纳闷,既然不是邻居装修,这噪音究竟从何而来?

潘某决定在家中展开搜索,他循着声音的轨迹最终在楼梯拐角处停下了脚步。这里的声音格外清晰,他拨开堆放在角落的旧纸箱和闲置家具,意外发现墙面有一处极不显眼的接缝——那竟然是一扇被精心隐藏的小型暗门,不凑近观察根本无法辨识。

当潘某推开这扇隐蔽的暗门时,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竟然有一个地下工作室。室内摆放着金属加工器械,工作台上散落着各种半成品的金属构件。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房主赵某正全神贯注地加进行金属切割工作,刺耳的噪音正是由此而来。

面对突然闯入的潘某夫妇,赵某不仅毫无愧色,反而理直气壮地放下工具辩解道:“我卖的是房子,地下室又没写在合同里,当然还是我的!”

潘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觉得赵某在故意耍赖。这房子都卖了,地下室怎么可能还归他?双方为此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法院判了!地下室到底归谁?

潘某和梁某感觉自己遭人蒙骗,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潘某向法院递交诉状,将赵某告上法庭。法庭之上,双方针锋相对,争执得不可开交。

潘某怒气冲冲地表示:“我花了两百万买下这套房子,地下室显然是房子的一部分,赵某却有意隐瞒这一情况,这不是欺诈是什么?我要求他马上从地下室搬走,把地下室完整地交给我!”潘某觉得,地下室与房屋连接紧密,属于房屋整体的一部分,自己买下了房屋,自然就该拥有地下室的所有权。

赵某却理直气壮地说:“地下室是单位分配给我的,并且购房合同里也没提到地下室。这个地下室我一直用来进行金属加工,我有继续使用的权利。”赵某坚持认为,自己卖房时并未把地下室算在交易范围内,而且合同也没写提及地下室,所以地下室理应归自己所有。

潘某夫妇因不能拿出能够证实地下室产权登记状况的材料,故而无法适用从物随主物转让的规则。并且,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之中,并不存在转让地下室使用权的相关条款。基于以上情况,一审法院对潘某、梁某的诉讼请求予以驳回 。

潘某夫妇对一审判决不服,遂提起上诉。二审中,法院经详细审查确认,案涉地下室源于自行车车库的一部分,依规定应属全体业主共有财产。同时查明,赵某出售该房屋后,名下已无房产。最终,二审法院裁决,赵某需在限定时间内从地下室迁出,并将地下室完整交还给潘某夫妇。

江苏这起房产纠纷案件给所有购房者提了个醒:在进行交易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仔细审核合同条款。类似这种利用合同漏洞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

以美容行业为例,消费者陆某就曾遭遇过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2023年4月,她被某美容机构推出的"0元享美容"促销活动所吸引。该活动的规则看似十分优惠:在2023年4月到2024年4月的一年间,只要完成36次到店护理并打卡记录,就可以全额返还预先支付的13780元诚意金。

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陆某未加思索就签署了服务协议并支付了款项。她天真地以为这相当于可以免费享受一年的美容服务,于是满怀期待地开始了所谓的"美容打卡计划"。

然而,现实情况却与陆某的期待大相径庭。自2023年8月起,美容院开始以各种借口阻挠陆某正常预约服务。每当陆某尝试预约时,美容院总会抛出"预约名额已满"、"美容师临时休假"、"仪器设备维护"等不同理由推脱。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某累计尝试预约近20次,却屡屡碰壁。眼看合同期限将至,陆某仅差最后一次打卡就能完成36次的任务要求,但美容院始终以各种手段拒绝为其安排最后一次服务。

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消费陷阱后,陆某愤而将美容院诉至法院。丰台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美容院存在明显故意设置障碍、阻止消费者完成约定服务次数的行为,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逃避退还诚意金的合同义务。最终判决美容院须在判决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全额退还陆某支付的13780元诚意金。

类似消费陷阱不仅存在于美容行业,网络直播培训领域同样暗藏玄机。广东深圳的张女士就遭遇过这样的骗局。她的母亲花费重金购买课程后,发现每节课程时长仅几分钟,内容粗制滥造,根本无法学到宣传中所承诺的专业知识。更令人气愤的是,课程结束后,所谓的"导师"立即失联,所有联系方式均无人应答,完全是一副"钱到手就消失"的做派。其他受害学员还反映,培训合同中暗藏霸王条款,规定"学员收到学习资料即视为完成服务",致使消费者维权退款困难重重。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在签订任何服务合同前,必须逐条审阅合同细则,特别留意可能存在的格式条款陷阱,切实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日常生活里,合同就像隐形的纽带,贯穿于买房、消费等各类交易之中。为了让大家不重蹈潘某夫妇的覆辙,陷入合同“陷阱”,下面这份签合同防坑指南,大家务必要收好。

1、确定签约目标,详读合同内容:签约之前,先弄清楚签这份合同的目的,认真仔细地阅读合同,保证合同条款符合自己的期望。2、知悉合作方情况,掌握信用情况:签约前,尽可能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诸如公司资质、个人信用之类,不要跟不可靠的对象合作。3、严格审查合同条款,留意关键之处:重点关注合同里价格、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杜绝出现模糊表述与不合理条款。4、规范合同变更步骤:要是合同需要变更,必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并用书面形式确定下来,避免口头约定引发风险。5、妥善保存相关证据:签合同时,务必保管好合同原件、付款凭证等证据,以备不时之需。6、合理选择争议解决手段:合同中可事先约定协商、仲裁、诉讼等争议解决方式,挑选适合自己的,以防日后产生纠纷。7、及时维护自身权益:一旦发现对方违约,要马上采取行动,比如协商、举报、起诉等,千万别错过维权的最佳时机。

希望大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都能提高警惕,对合同进行细致审查,远离合同“陷阱”,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平稳、美好。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