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主流媒体的运作模式,往往倾向于煽动一种预设的愤怒情绪,其耸人听闻的叙事也总是沿着可预见的轨道展开。然而,媒体选择性忽视的内容,有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最近,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名年轻的乌克兰女性在火车上惨遭杀害,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恰恰暴露了媒体乃至其
盖蒂图片社 / 塔纳维特·萨布帕桑
美国主流媒体的运作模式,往往倾向于煽动一种预设的愤怒情绪,其耸人听闻的叙事也总是沿着可预见的轨道展开。然而,媒体选择性忽视的内容,有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最近,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名年轻的乌克兰女性在火车上惨遭杀害,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恰恰暴露了媒体乃至其所迎合的精英阶层深层的意识形态根基。
8月22日,惯犯小德卡洛斯·布朗悄然走到一名正在火车上闭目养神的女性身后。受害者是23岁的乌克兰难民伊丽娜·扎卢茨卡。布朗冷血地朝她的颈部连刺三刀,导致其当场死亡。随后,他手握滴血的凶器,大摇大摆地离去。
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起冷酷无情的袭击,但夏洛特市的民主党籍市长薇·莱尔斯却以尊重受害者家属为由,极力阻止视频公之于众。然而,录像最终还是被曝光,事件随之如野火般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但这把火似乎始终未能烧进主流媒体坚不可摧的堡垒——即便在埃隆·马斯克于“终结觉醒文化”(End Wokeness)的相关讨论中点出媒体惊人的沉默,并将事件推向病毒式传播后,情况依然如此。
事实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无一对此事进行报道。人们或许会想,哪怕是出于偶然,这些备受推崇的媒体中也该有一家会打破沉默。然而,这并未发生。正如马特·塔伊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
“新闻报道是群体行为,没有一头角马可以脱离队伍,否则会给其他同伴带来麻烦。所以,它们要么全体坚守阵地,要么全体放弃阵地。”
截至本文撰稿时,这股媒体“兽群”似乎才开始不情愿地移动,追赶舆论的焦点。这意味着,无论如何包装,这起事件的某种版本很快就会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故事获得了如此不可阻挡的势头?不妨先从媒体在报道跨种族犯罪时公然的双重标准说起。当案件涉及白人受害者和黑人行凶者时(正如本案),媒体通常倾向于保持沉默。即便这类案件无法回避,报道也会刻意隐去双方的种族身份,并将调子定为“这真是一场不幸的悲剧”。然而,一旦种族角色对调,媒体的报道便会铺天盖地、极尽渲染,第一时间就将种族视角设定为核心,并以此贯穿所有后续报道。
在媒体对跨种族犯罪如此扭曲的报道之下,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在美国,黑人时刻面临着白人种族主义攻击的致命危险。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然而,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官方统计数据,却揭示了截然相反的现实。美国司法部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承认了一个惊人事实:“(2019年)黑人罪犯对白人受害者实施的暴力事件(472570起)是白人罪犯对黑人受害者实施的暴力事件(89980起)的5.3倍。” 在拜登政府上台后,司法部的后续报告中不再出现这种“刺耳”的表述,但外界并没有理由相信街头的真实情况已发生任何改变。
扎卢茨卡谋杀案发生之时,正值美国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跌至历史低点。错误的报道和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灾难性新闻已屡见不鲜,无需在此一一列举。媒体在构建叙事上的斧凿痕迹也愈发沉重,以至于在几乎任何一篇报道中,辨别其背后所宣扬的建制派议程,如今都成了一种大众游戏。
但在此,笔者冒昧指出,这起无端杀戮引发的轩然大波,也表明一个根深蒂固的禁忌正在被慢慢打破:许多美国白人已经厌倦了被剥夺展现种族团结的权利——哪怕是最轻微、最试探性的团结,而其他族裔却可以随意地展现这种凝聚力。 在英国,同样的故事正在不同的舞台上由不同的演员上演。
此案还有另一个观察角度,也已被多方提及。受害者来自乌克兰,而自2022年以来,美国正是以“保卫乌克兰”为名,投入了巨额资金和精力。华盛顿向基辅提供了约1300亿美元的援助,折合到每个乌克兰公民头上约为3500美元。这笔钱,当然足够为火车配备一名保镖了。
然而,那些支持乌克兰的人群和广大媒体一样,对此事保持了沉默。这无疑证实了在整个乌克兰战争期间一个显而易见、至今依然如此的事实:如果乌克兰人的死亡无助于推动西方精英媒体的叙事,那么他们的生命就会被抛弃和忽视。 这种反应的缺失,也凸显了一个现实,即美国的亲乌克兰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他进步派议程捆绑在一起的政治姿态,由疲态尽显的媒体用同一个声音来维系。人们在户外看到的乌克兰国旗,很少反映出一种原则性的立场,更多的是对精英阶层政治风向的顺从。
有人会说,各方不过是在这场深刻的人类悲剧中抢占各自的舆论阵地,以捞取政治资本。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被指责是在消费悲剧,而非真正悼念逝者。这位年轻女性的死亡确实是一场人类悲剧,而且是一场尤为令人心碎的悲剧。但是,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场孤立的悲剧,就会忽视其背后更宏大的背景,并拒绝从中得出任何结论——这是一种刻意的无知。
当一场悲剧揭示了两种深刻意识形态偏见的交汇点时,它所做的,便是揭示出驱动美国社会运转的那些无形力量的轮廓。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