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用跑步重塑身心、读几本书书进行精神的修行、通过旅行探索灵魂深处的自我,才是人生迫切需要做的三件事吧。
经常在想,当时取这个名字【跑步读书旅行】时的初衷是什么?却总也想不清楚。
在快节奏的现代,身心的疲惫、健康的劣化、精神的萎靡、灵魂的迷惘,时常折磨着我们。
或许,用跑步重塑身心、读几本书书进行精神的修行、通过旅行探索灵魂深处的自我,才是人生迫切需要做的三件事吧。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长期践行这三项活动的人群中,82%表现出更高的情绪稳定性,其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较常人低37%。
随心随感一篇,共勉。
小编是4年前体检,身体健康亮了红灯,机缘巧合下“被迫”喜欢上了跑步。
170cm的身高,跑了三年下来,体重从87kg减到了最低时73kg,精神状态也不再那么容易疲劳,心态也阳光了很多。
这就是小编一直非常推崇跑步的原因。
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健康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责任,让我越来越觉得,更需要好的身体,否则一切都将是浮云。
WHO运动医学实验室研究表明,每周3次3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可提升心肺功能29%,海马体体积增加2%,而海马体体积越大则记忆功能越强。
《跑步损伤诊疗与预防》提出「动态平衡跑法」:采用180步/分钟步频,前脚掌着地角度小于7度,能降低62%的膝关节损伤风险。
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跑步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激活度提升41%,这正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揭示的「流动状态」,已被MIT认知实验室证实:持续跑步40分钟后,多巴胺分泌量达到静坐状态的2.3倍,这正是突破思维瓶颈的化学基础。
跑步不只是身体的锻炼,更是提供了心智提升的生理条件和状态条件。
如果说人到中年,诸多不如意,跑步将是重塑人生的重要手段,简单易行,作用巨大。
所以,想改变这糟糕的人生吗?
走出门,迈开步,跑上一段,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人生竟越来越不一样。
在地狱模式的省份里,考了个211,结果大学里贪玩,书完全不想看。
大二时1000多块钱就可以双学位,结果一个月生活费200块钱的我,嫌贵放弃了。
大三时,竟然开始讨厌再继续读下去,而且这种厌烦越来越强烈。
于是,荒废一年随意参加了考研,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政治和英语考了60多分,过国家线十几分,但专业课和数学没考,一心的要去工作。这大好的考研机会,就这样浪费了。
参加工作快20年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悔恨莫及。
大学时10分的努力,可以换来工作后100分的回报。
工作后100分的努力,可能只有10分的效果,而且还要面对竞争、打压、失效等各方面的影响。
这种懊恼悔恨的状态、偶尔无措的迷惘、有时失意的挫败感,在我某一天偶然拿起一本书时,竟然得到了缓解。
我一度认为自己工作后看不进去书了。
实际上,经过了近20年的社会历练,现在读起书来,反而能够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味道。
拿起书,不要在意速度,有时一句话可以让我发愣很久。
但是,这种久违的读书的味道,是繁忙的生活里所没有的。
剑桥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建议采用「3-2-1精读法」:3分钟速览建立框架,20分钟深度批注(每页提炼1个核心观点),1小时主题延伸阅读。该方法使信息留存率从普通阅读的10%提升至65%。
fMRI扫描显示:长期阅读者前额叶皮层厚度增加0.3mm,神经突触密度提升19%。这些都是记忆力和创造力强大所需要的生理基础。
《读书与旅行》中提出的「双轨认知模型」强调:虚构类作品能够将情感共情能力提升42%,非虚构作品则可以使逻辑推理能力提升31%。
床头、桌前放一两本感兴趣的书,手机放下,随意翻上几页,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或许有惊喜哦!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纳粹集中营的极端经历为背景,提出“意义疗法”,强调人类在苦难中仍能通过追寻意义获得救赎。书中指出,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享乐,而是对责任、爱和创造力的坚持。对于中年人而言,这种哲学视角能帮助他们在家庭责任、职业瓶颈或人生迷茫中,找到更深层的动力与方向。
史铁生在长期病痛中以碎片化的文字记录了对生命、苦难、信仰的深刻思考。书中没有对病痛的抱怨,反而以超然的态度探讨“如何与命运和解”,传递出“向死而生”的勇气。通过作者对自我与世界的坦诚对话,读者能感受到在困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智慧,适合中年人在面对健康或生活挑战时获得力量。
金惟纯提出“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会‘怎么活’”,通过自我修炼解决家庭、职场与人生困境。书中强调从“学听话”“学赞美”等小事入手,调整心念以改善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内省与行动,实现从“向外求索”到“向内修心”的转变,为中年人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生命实践路径。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
曾经被这句话折磨的死去活来!
本来已经被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担子,压得自己喘气都累。结果,自从听了这句话,又让自己在喘息中多了几分埋怨。
埋怨自己没有直面灵魂的勇气,不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时,甚至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只是每每看到干练的老婆、越长越高的儿子,似乎生活就这样一成不变的继续下去就行了。
可是,自己灵魂深处,想要什么?人生的意义?曾经年少时的梦想在哪里?
《自然》杂志脑科学研究表明:每季度1次异地旅行可使大脑皮层可塑性提升28%。通过接触陌生文化场景,杏仁核对不确定性的耐受阈值提高53%,这正是抗压能力提升的生理基础。
Lonely Planet行为实验室提出的「3D旅行法则」:每日设置3小时无计划漫游(Discovery),深度体验1项当地生活(Depth),记录500字场景观察(Document)。该方法可使文化感知力提升4倍。
一年至少给自己安排一次远行!
看看祖国大好河山、触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品味历久弥新的古建筑、感受现代大都市的风采。
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触及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个小柔软。
带上爱人孩子,带上父母,幸福可能就在痛并快乐着的旅行中。
规划好,忙只是你逃避的借口。
初中时,鲁迅告诉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
专业研究显示:跑步产生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升阅读记忆效率37%;旅行中获取的多元文化感受,使阅读理解维度拓展2.6倍;深度阅读培养的思辨能力,使旅行体验价值提升89%。
跑步读书旅行,三者结合起来,效果不止倍增。
正如《运动改造大脑》所述:身体在奔跑,思想在远行,灵魂在探索——这才是对抗熵增的生命法则。
最后,结合网络推荐,给两个【联动小妙招】
1、晨间三联:5:30起床→30分钟晨跑→1小时主题阅读→通勤途中进行「地铁观察日记」(每日记录3个文化细节)。
2、季度提升循环:每月完成1本专业书籍+1本文学经典,每季度策划1次文化主题旅行,每年挑战1个半程马拉松。
来源:跑步读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