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来了|诚通证券李宗光:科技创新支撑股市中长期表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5:11 1

摘要:“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中国资产重估是投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这波科技创新浪潮中,科技股估值重塑,新兴产业价值不断攀升。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改变了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影响了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革新。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中国资产重估是投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这波科技创新浪潮中,科技股估值重塑,新兴产业价值不断攀升。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改变了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也影响了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革新。

在《中国经营报》零观财经特别栏目《首席来了》中,本报记者围绕“中国资产重估的投资机遇”话题,对话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诚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宗光。

李宗光指出,中国资产重估,很关键的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升级。随着我国科技产业步入集中收获期,产业升级的空间被打开,这将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对相关行业长期估值的信心。

在板块布局方面,李宗光表示,全球资本正在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特别是那些具备政策支持、技术优势和成长确定性的新经济领域,正成为资金追逐的重点。投资者应当密切跟踪这一趋势变化,把握机遇。同时,也要注意做好风险管理。

中国资产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这波中国资产重估背后的原因?

李宗光: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一轮价值重估过程,这主要由以下多维度因素共同推动:

一是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后,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向,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组合拳。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同时创设新型流动性工具稳定市场;房地产领域,调降购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贷利率;财政政策方面,推出十万亿化债方案。这些政策推动市场预期出现明显改善,两市日成交量从之前平均6000亿元附近最高增至3.5万亿元。

二是科技突破为市场注入新动能。年初以来,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取得显著突破。DeepSeek发布性能媲美国际水平但成本仅1/10的大模型,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经过前期调整,科技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A股半导体指数PE最低至29倍,港股互联网平台公司PE普遍降至10余倍,形成了“低估值+高成长”的有利组合。更值得关注的是,主要科技企业纷纷宣布加大资本开支,预计泛AI领域总投资将达5000亿元,新一轮产业周期值得期待。

三是民营企业信心得到提振。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有效提振了企业家信心。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计算及AI基础设施建设,腾讯也计划在2025年增加资本支出,三大运营商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达约2900亿元。这种企业层面的积极响应,为经济及行业复苏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动能。

四是国际环境朝着有利于中国资产重估的方向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积极的移民驱逐政策,对外加征关税,并宣布要对各国征收对等关税。这些政策导致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美股经过多年的上涨,指数和估值均处于高位。一旦美国经济衰退,美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风险。而我国经济正处于底部回升阶段,资金可能会更加青睐当前估值较低并且更具确定性的A股和港股等中国资产。

《中国经营报》: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在这一轮资产重估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宗光:近期中国资产的重估主要受到两个核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转向,尤其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对经济预期的提振。另一方面是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果。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资产的价值重塑。

从政策面看,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推动旧产能出清与新旧动能转换,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及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这一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产业发展看,我国科技产业正步入集中收获期,产业升级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提升了市场对相关行业长期估值的信心。2025年1—2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远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增长更为突出,显示出较高的景气度。与此同时,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器等领域的表现也十分强劲,成为推动本轮市场行情的核心力量。这些成果不仅反映了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也打破了市场此前对经济转型阵痛期的担忧。

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不仅有助于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预期,也对股市的中长期表现至关重要。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中国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看好具有成长性的新经济板块

《中国经营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技创新和消费提振列为重点任务。从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演进逻辑来看,当前科技板块与消费板块分别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李宗光:科技作为新兴成长领域,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25年AI产业将迎来端侧及应用商业化落地的重要节点,人形机器人行业亦进入爆发元年,相关板块本年度发展潜力显著。然而需要注意,该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稳定营利模式的形成与行业格局的固化尚需较长时间。中长期来看,我们持续看好科技板块,但过程中或将伴随剧烈波动。前期估值过高的企业将面临业绩兑现能力的检验,且行业成熟后的龙头企业可能与当前领跑者存在差异(历史经验表明,新兴行业早期优胜者与最终龙头往往不一致)。因此,投资者需在把握高增长机遇的同时,警惕短期风险,建议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挖掘优质标的,注重投资节奏的把握。

消费属于经济后周期品种,其表现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调整末期及复苏初期,受居民收入预期疲软、就业市场承压影响,消费动能通常不足,板块可能持续调整(如高端白酒等可选消费短期压力显著)。但政策干预可部分对冲板块下行风险,例如去年推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通过家电、电动车等领域消费补贴,有效维持了相关细分赛道的景气度。整体而言,若无稳增长政策托底,消费板块在经济探底阶段将面临压力。但若有针对性的刺激措施,受益行业仍存结构性机会。投资策略需兼顾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行业逻辑的双重考验。

《中国经营报》:近段时间,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主要流入哪些板块?

李宗光:南向资金历来对经济预期变化高度敏感,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驱动特征。当经济预期转弱时,往往出现持续净流出;而预期改善时则快速转为净流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周均净流入规模突破300亿元,较2024年的140亿元均值实现翻倍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改善:一是市场流动性环境持续优化;二是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正在修复。

通过跟踪主要ETF资金流向可以发现,外资正在重新增配中国资产。截至3月14日,专注中国海外互联网资产的KraneShares中概互联ETF规模达87亿美元,较2024年年底大幅增长60%;iShares MSCI中国ETF规模65亿美元,较2024年年底增长20%;中国大盘ETF规模也实现11%的增长。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正在系统性提升。

从板块分布来看,资金明显向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领域集中,如TMT板块(科技、媒体、通信)、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业等。这种配置偏好与当前产业政策支持方向高度吻合,反映出市场对具有确定成长性的新经济板块持续看好。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