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艺术家张晓刚,看懂意大利湿壁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7:48 1

摘要:2024年秋天,由北向南,艺术家张晓刚从米兰出发,途径帕多瓦、费拉拉、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佩鲁贾,最终抵达“绝美之城”罗马,他终于完成了心心念念的意大利湿壁画之旅。

2024年秋天,由北向南,艺术家张晓刚从米兰出发,途径帕多瓦、费拉拉、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佩鲁贾,最终抵达“绝美之城”罗马,他终于完成了心心念念的意大利湿壁画之旅。

湿壁画(Fresco),是一种流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技法,意大利语译为“新鲜的”。这种在湿石膏打底的墙壁与天花板上创作的壁画,色彩明亮、耐久性高,适合长期保存,壁画的艺术性在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下被推向高潮。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顶部创作的《创世纪》(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是最具盛名的湿壁画之一。拉斐尔在梵蒂冈使徒宫创作的《雅典学院》(Scuola di Atene)更是象征着文艺复兴达到全盛期。现收藏于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由佛罗伦萨画家乔托创作的《犹大之吻》(Bacio di Giuda)在视觉呈现上极具戏剧张力。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邀请张晓刚打开他的日记本,跟随他的文字,一起前往意大利。古典艺术的光辉仍在闪耀,文艺复兴的氛围一直陪伴着艺术家的旅程,像他曾经的书信著作《记忆与失忆》一样,我们听张晓刚通过笔尖娓娓道来。

艺术家,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张晓刚借用其作品不断地对身份和记忆的建构进行发问,以叙述性的画面场景表达人的经验、故事与情感。他将来自历史与现实、集体记忆和私人回忆的典型意象重组、并置在一起,将历史与记忆带入当下。

张晓刚手绘的此次意大利湿壁画之旅的行程图。©张晓刚

此次的欧洲之行主要是想完成一个湿壁画之旅的多年心愿。关于湿壁画,过去知之甚少,近几年断断续续开始从头去看14至15世纪欧洲绘画,才发现这是我的一大知识短板。后看到陈丹青等拍摄的《局部》,仿佛才把过去所见所知的一些碎片给串联了起来。

但我首先不是一个学者,更不是一个中世纪艺术的研究者。完全是因为在疫情期间买了几本中世纪文艺复兴的画册,突然眼前一亮,仿佛⻅到了久违的老友,勾起了不少对艺术的最初想象乃至许多遗憾。

带着许多疑惑开始做功课,买了新版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关于欧洲湿壁画的书,重看乔托(Giotto)、马萨乔(Masaccio)、弗朗切斯卡(Francesco del Cossa),仿佛与过去对他们的印象不⼀样了,但原作究竟怎样?跑过欧洲这么多趟,从没认认真真地看过,更别说系统地观摩了,所有的学习都不嫌晚,希望此次原作观摩之旅收获满满。

张晓刚在从罗马飞往雅典的飞机上,在希腊短暂停留后,他正式开始了意大利之旅。©张晓刚

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作为⼀个美术学院的美术馆藏品惊⼈,镇馆之作应当算是曼塔尼亚(Andrea Mantegna)的《哀悼基督》和弗朗切斯卡、拉斐尔(Raffaello Santi)等⼈的代表性作品。《哀悼基督》是史家们特别偏爱的⼀件作品。⼤胆运⽤透视的⽅法,将逝去的基督描绘成⼀幅五短⾝材⾯露苦相的平民。看原作不像过去从画册获得的脏兮兮的⾊彩印象,相反显⽰出⼀种灰⾊的悲悯的苍凉感。过去没有注意到尺⼨的问题,看到原作才发现不过是⼀幅1⽶左右的坦培拉绘画。

展出在布雷拉美术馆的米兰安德烈亚·曼塔尼亚的作品《哀悼基督》。©张晓刚

昨天驱车2个多⼩时,到达北部⼩城帕多⽡。虽然错过了预定时间,但终于如愿以偿进到竞技场博物馆(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朝拜了梦寐多年的乔托的代表性作品《圣经故事》⼤型连环壁画。再次领略了意⼤利⼈对仪式感的经营。先在⼀个⼩房间中(限定三⼗⼈)观看视频介绍(培养情绪),之后再进现场观看。短短15分钟的现场根本看不过来,只能感受⼀下现场,⽆法细品。

乔托在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的代表作——38幅⼤型连环壁画。其中作品《犹大之吻》(Bacio di Giuda),位于斯克罗威尼礼拜堂面向祭坛的右墙上。©张晓刚

⽆论如何,来到现场(尤其是专为教堂⽽做的湿壁画),其氛围是在画册中永远体验不到的视觉美感——⽆论是作品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作品的尺度质感,还是如梦幻般迷⼈的⾊彩(包括时间带来的包浆效果)。画册上过去感觉到呆滞平⾯的印象在⾯对原作时,都被赋予⼈⼯⼿绘的⽓息所替代。这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淡漠了,⽽是增加了某种神秘。

乔托在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内的壁画作品。©Matteo Danesi for World Heritage Office - Municipality of Padua

伟⼤的艺术需要时间来检验证明,不仅仅是知识和法则的问题,来⾃灵性和情感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覆盖了叙事内容的重要性,只剩下艺术家对艺术和宇宙的内在认知和表达。

相信目前国内仍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意大利中部有个曾经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费拉拉(Ferrara)。⽹上查了说“月鉴房”城堡的另⼀个意思是“娱乐之地”,是当年费拉拉王公贵族们过奢靡⽣活的场地。这⾥的每块墙上都曾绘满了各式鲜艳夺⽬的壁画和图案,后因历史的原因被⼈涂抹掉了。后⼜因偶然的原因被⼈发现,于是⼀点点地揭开还原。不得不惊叹意⼤利的修复技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个国家对历史和⽂化痴迷、敬畏的态度。

月鉴房壁画是15世纪难得的不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创作,讲述时间、季节、星宿、人文社会及普通生活的描述、赞颂。虽然不属于史家眼中的一流大师之作,但已足够震撼到我们。我们运气真好,居然看到了经过修复之后的完整版。

位于费拉拉的斯齐法诺亚宫月鉴房(Palazzo Schifanoia Salone dei Mesi)在修复后重新开放。月鉴房内的湿壁画以十二星座为主题,由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Francesco del Cossa)、科斯梅·图拉(Cosme Tura)创作。©张晓刚

佛罗伦萨应该是此次行程观展密度看得最浓缩的几天,两天看了5个博物馆:1. 圣马可修道院、2. 布兰卡切教堂、3. 乌菲兹博物馆、4. 新圣母教堂、5. 美第奇礼拜堂,加上专程去比萨看的公墓博物馆。原计划的圣三一教堂的吉兰达约画的壁画,因在新圣母教堂内同时也有其作品,并不喜欢,放弃了。

密集式观展,体力上的强度消耗且不说,信息量巨大,把脑中装得巨满,不知该如何去一一描述。机会难得,唯一能做的就是进到馆里面对巨大的墙壁全神贯注地看、看、看,打开感觉器官,在现场中充分地沉浸其中,去感受,去接收庞大的信息能量。

位于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二层禅房内的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的作品《圣母领报》,这也是最著名的湿壁画之一。©Azoor Photo / Alamy Stock Photo

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圣马可修道院。原来以为这只是一个小修道院,有几幅安杰利科的小壁画而已,进去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藏有近百件作品的安杰利科作品博物馆。不仅包含了他曾在此居住的九年中所创作的湿壁画等,还收藏了他的许多精美绝伦的蛋彩画。二楼小禅房的壁画是之前准备专门要看的内容,没想到竟有44间禅房,一房一画,没有重复,规模可想而知。

张晓刚在布兰卡契小堂(The Brancacci Chapel)。©张晓刚

布兰卡契是冲着神话般的马萨乔去的。经专家介绍才知道其壁画有一半后经小利皮之手重画过。小利皮精巧、才情,初看吸引眼球,相对马萨乔似显单薄,过于炫技。当然马萨乔也没有想象中令人震撼,大概是被神化太多的缘故吧。他的伟大需要放在乔托之后的那个时代去看。可以想象当年达·芬奇等反复去观摩的激动之情。死得早,作品量太少,非常可惜。

这⼏天真正能称之为震撼的是昨天(26日)专程去的⽐萨公墓博物馆。虽然已有⾜够的⼼理准备,但当进到馆中,⾯对墙上的巨幅壁画《死亡的胜利》《末⽇审判》《炼狱》等,仍然⽌不住地惊叹!布法马可(Buonamico Buffalmacco)这个令史家们差点忽略过去的“⼆流”艺术家,其恢宏深刻的巨⼤作品,相信再过100年来看仍属伟⼤。

张晓刚在日记本内临摹的博纳米科·布法马可的湿壁画作品《死亡的胜利》,该湿壁画作品呈现在位于比萨的比萨洗礼堂墓园内。©张晓刚

下午来到了锡耶纳(Siena)⼩城,⼀路风景美妙,与古典油画中描绘的风景⼏乎⼀模⼀样。进到城来才发现,我们似乎穿越到了中世纪。整个锡耶纳⼏乎看不见⼀座新建筑,这是我在欧洲看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座中世纪古城镇。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全是⼏百年前的精彩建筑。⼤街⼩巷(其实没有什么⼤街),全是古董,随便瞅⼀眼,某⼀个房间⾥都是艺术——壁画、图案、雕塑以及各种装饰等等。⾛在街上,像⾛进了某部电影⾥⼀样,⼗分魔幻⽽⼜神秘。

锡耶纳市政厅前的田野广场,由红砖砌筑,俯瞰呈扇形。©张晓刚

28日上午,去锡耶纳的市政厅博物馆看了《好政府坏政府的寓言》壁画。此画因正在维修,反倒给了观众可以在脚手架上近距离观看的机会。壁画三面墙分成了三个部分,好政府占据两面墙,坏政府一面墙且损坏最为严重。正面墙是主题核心部分,效果最佳,画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两面墙,估计是艺术家本人亲自操刀吧。从艺术角度讲,此作品主要是以题材取胜。

安布罗乔·洛伦泽蒂(Ambrogio Lorenzetti)创作的壁画《好政府的寓言》呈现于锡耶纳市政厅的九人大厅(Sala dei Nove)内。©José Luiz Bernardes Ribeiro

这一点从下午我们去阿雷佐(Arezzo)小城观看弗朗切斯卡的作品再明显不过地体现出来。大师就是大师,几百年过去了,画中所有描写的故事已渐渐褪去,剩下的则是艺术性的感染力。弗朗切斯卡名不虚传,色彩亮丽,造型独特,画面的布局充满哲理性。几何形的构成虽然降低了光线的表达,但线条和色块的穿插形成了空间的层次,装饰性较强,静穆感并未减弱绘画的生动表达。有趣的是,据说弗氏同时也是在壁画中首个表达夜晚的艺术家。

张晓刚在阿雷佐的圣方济各教堂。©张晓刚

意外地去到另一个教堂(阿雷佐主教堂)除了许多不知其名的精彩绘画,同时也有一幅弗氏的精彩肖像作品。在圣方济各教堂,除了弗氏著名的《真十字架传说》及战争组画之外,也看到许多残缺的不知其名的艺术作品,同样非常好。再次证明了那个时代高手云集,众星捧月,不出大师才怪。大师的诞生,除了天赋之外,机会也显得极其重要。有好功夫,又生活在一个好圈子中,自然就有好的订单、更多的关注,所以说能接到大订单才是硬道理啊。

阶梯医院的对面即是著名的锡耶纳大教堂。以超级豪华、富丽堂皇著称。亮点之一是地面上用大理石制作的线描作品精美绝伦,线条的表达力极强。亮点之二是米开朗基罗做的几个小雕塑,不说还真没有认出来。亮点之三是一个小礼拜堂中满墙的本地大师佩鲁吉诺的绘画。也有说是他的学生拉斐尔参与所绘。这是史学家们去探讨和取证的问题。

锡耶纳大教堂内部。©张晓刚

离开锡耶纳,下午到了⼭城佩鲁贾(Perugia)。这个坐落在意⼤利中南部托斯卡纳旁台伯河上游地区的⼭城,据说⼀般亚洲游客很少光顾此地。当天晚上⼊住后,我们开车在城⾥找饭吃,才发现这是⼀座交通很复杂的⼭城。让我联想到过去的重庆。⽆意中竟然到了它的市中⼼,像重庆杨家坪般⼤⼩的⼀个地⽅,但商业⽂化却极其发达的中⼼地带。

在⼀个看来不错的⼩饭馆坐下,吃到了本地很可⼝的⽜⾁和猪⾁。下⼭时居然所有的电梯通道都关闭了,幸亏遇到⼀个正在遛狗的男⼈,留着长发和胡⼦,⼀看像个喜欢⼤⿇的⾳乐⼈,他告诉了我们⼀条隐蔽的⼩路下⼭,半途中发现这估计是⼀个吸食⼤⿇的⼈群秘密聚会的通道。下⾏⼭来⼀路艰⾟回到酒店,倒头便睡。

张晓刚镜头下的佩鲁贾,这座被誉为“前罗马时代”的都市保留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张晓刚

博物馆观展的最大好处是时间线索的清晰性、经典作品的荟萃,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展现壁画的现场感受。而意大利壁画基本都在各个教堂中,它与建筑融为一体,不似独幅作品那样可以通过一个墙面即可观赏。这种形式是从木板油画开始改变的,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墙上,通过对一件限定了尺寸的画面上即可了解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或风格。而壁画则必须到教堂的公共空间中去仰望。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诸多观看元素。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独幅作品(布上油画)的诞生才导致了我们知道的博物馆、画廊的出现。当然,每次去教堂仰望那些五花八门的各式壁画,脖子都快断掉了,真佩服那些壁画创作者的工作难度和强度。这些壁画的功能不仅仅是艺术,它大量地包含着宗教等的宣教功能,它是某种强权的媒体。

今天终于驱车去距离佩鲁贾约半⼩时车程的阿西西⼩城(Assisi),这也是此次壁画之旅的最后⼀站,去朝拜向往已久的圣⽅济各教堂中保存的乔托作品。这是乔托的成名之作,当时他还是奇马布埃的学生,由老师带领着去圣方济各教堂完成这一重大的项目。也是在此,因为乔托所绘的《圣方济各传》而名扬天下,成为影响欧洲绘画近百年的一代宗师。

俯瞰阿西西⼩城,坐落在山顶的是圣⽅济各教堂(Basilica di San Francesco d'Assisi),200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这里保存着乔托的诸多湿壁画作品。©Alessandro Bosio / Alamy Stock Photo

怀着忐忑的景仰之心,登上山顶去仰望这位被称为“终结了中世纪绘画”的开创者。说实话第一印象没有在帕多瓦那么让人耳目一新。那时乔托30岁,意气风发,各种能量满满。因为此系列作品而甩掉了师父,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不知道能否这样说,乔托是中世纪以来第⼀个“懂得”构图的⼈,也是最早将⼈物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在⼀起的画家。在《圣⽅济各传说》(Storie di san Francesco)这个系列中,圣⼈传说与市井⽣活穿梭于各个“⼩空间”中,⾮常⽣动⼜颇有意味地进⾏了叙事,⽽不是简单地只是将⼈物和故事拼贴在了⼀个有建筑的背景上——这⼀点从他⽼师奇马布埃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虽然奇马布埃的造型够强健、更有⽓势,情绪也更夸张,但还停留在⼀个较为简单的⼆元拼贴上。⽽乔托发展了⼈物和背景的关系处理,进⼊了三维空间的叙事,将壁画引领进了⼀个新的时代。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张晓刚

之后在14至15世纪⼤量的优秀艺术家将透视空间和⼈物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动多变⽽有趣,形成了⼀套新的模式,直⾄在⽉鉴房看到科萨(Franceso del Cossa)甚⾄采⽤了多视点、多重时空叙事的另⼀种表达⽅法。这些应该都对现代主义的许多艺术家有了不同的启发。

似乎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一直喜欢的德·基里科、莫迪里阿尼、莫兰迪等这些意大利的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能清晰地读到自乔托以来(甚至更早的12世纪艺术)一直在发展和丰富的关于绘画本体的认知。不论是绘画的结构、造型、色彩关系还是质感等等,而人文的情感描述只是他们的一件外衣。至此,绘画彻底地从传统的宗教故事(宣教)、人文学描述(社会性)、物理性还原(追求视觉真实)中释放出来,进入到艺术家个体的独立性感知和表达。

月鉴房内的湿壁画以十二星座为主题,由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科斯梅·图拉创作,空间透视和⼈物关系的处理都更生动。©Pavel Dudek / Alamy Stock Photo

我们住在朋友推荐的郊外⼀个半⼭的城堡式酒店,晒着太阳可以清晰地远眺对⾯⼭坡上的佩鲁贾全城。我的左边⼭坡远处是阿西西城。

想起前天在城⾥参观佩鲁贾最早的⼀个⼤教堂时,⼯作⼈员特别向我们介绍,有⼀次英国⼥皇来此参观时,教堂的⼈问⼥王道:“在⽂艺复兴时,我们有了著名的三杰,但你知道最伟⼤的艺术家是谁吗?”说着,他推开了教堂的⼀扇⼤门,从教堂中望去的是⼀⽚天空,⾛到露台上,是整个托斯卡纳地区,他⽤⼿指着正前⽅说道,那⾥是阿西西,⽽最伟⼤的艺术家是上帝!当然,我相信这位介绍⼈⼀定是⼀个虔诚的信徒,但他的这番描述,借着辽阔深远的⾃然风光,瞬间打动了现场所有⼈。

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天空与⼭的边际⼀抹⾦黄。

张晓刚此次在佩鲁贾下榻的卡斯特罗迪蒙特罗尼酒店(Castello Di Monterone),城堡酒店坐落于山坡之上可远眺佩鲁贾全城。©张晓刚

昨天下午,驱车3⼩时从佩鲁贾到达此⾏的最后⼀站罗马。路越⾛越宽,车速越来越快,⼩⼩的佩鲁贾⼭城迅速被甩在了很远的东南⽅。⽽此⾏曾待过的⼀系列⼩城、教堂、博物馆也迅速随之成为了记忆。

罗马之⼤,不仅它是⼀个国际⼤都市,城墙也厚了许多,建筑的体量庞⼤,蘑菇形的松树⾼⼤耸⽴,在被灯光反射成⾦黄⾊的天使城堡下,⼀个瘦长⾝形的青年奏出⼀段段美妙、略带伤感的⼩提琴曲,引得路⼈驻⾜聆听,⽤⼿机录视频,随后放下硬币离开,另⼀拨⼈再接着围拢过来。

罗马卡拉卡拉浴场(Terme di Caracalla)内呈现的摄影师Nunzio Giustozzi策划的影像群展“Narcissus. Reflections Mirrored”,共呈现35位摄影师与镜面有关的作品。©张晓刚

⾳乐、古堡和不远的梵蒂冈帝国相互映衬出⼀幅浑厚的图景——这是⼀种历史的伟⼤。

忘了上一次来罗马是哪一年了,每次都是匆匆一瞥:斗兽场、罗马大道、梵蒂冈、西斯廷天顶画、古罗马遗迹等,标准的一个初级观光客。但印象最深的还是1995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路过罗马的那几天,因为是首次来此,兴奋好奇,宛如进入到了电影的场景之中,尤其是居然找到了很不起眼的美第奇陵墓。下面一层,第一次看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曾临摹过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夜》,第一次感受到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将大理石化为了具有体温感觉的人的躯体。对比过去那些僵硬呆板的雕塑,米氏通过人的身体赞美了造物主的伟大和人的魅力。这就是文艺复兴的胜利——人神开始共存,也开始逐步走向分离。

1995年,张晓刚和刘炜、张颂仁在美第奇陵墓。©张晓刚

时隔30年再来意大利,自己却已对熟知的文艺复兴艺术不再有太多的向往。相反却试图去中世纪末期的湿壁画中寻找神的踪迹、体味人神共存时呈现出的艺术精神。

这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曲折和巨大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从现代主义中去获取力量,追求自我的存在价值;90年代寻找文化身份的链接与国际对话;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统领一切的开始,经历市场洗礼,价值转移,再到近十年的市场跌落,文化迷失,直至疫情三年,世界再度分隔。种种跌宕起伏、循环再生,对艺术、对命运、对国家、对民族的认知不断在起着变化,宿命感油然而生。

更多独家内容限定呈现于

《时尚芭莎》主题刊2025年第一辑

The Life Issue

#日常之美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