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思想陈旧的表现,但现实中从来都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认为古代什么都是好的,动不动就“人心不古”,过于推崇古人和古代的东西。
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九斤老太”的名言。
她生下来是九斤,她的儿子是八斤,而孙子是七斤,曾孙女是六斤,正是这句话的印证。
虽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思想陈旧的表现,但现实中从来都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认为古代什么都是好的,动不动就“人心不古”,过于推崇古人和古代的东西。
否则为什么文物都贵呢?他们就没有想过,那些消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价值,如果一直有价值的话,那还是会有生命力的。
要知道,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多数商品都比古代贵族家里的东西强,比如玻璃、瓷器等,你说如果把超市里售卖的餐具拿到古代,算不算奢侈品?
不过除此之外,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古人强于现代人的地方。
现代人不如古人,为什么?从古至今,大概只有苏轼说透了这个问题
《稼说送张琥》是苏轼写给朋友的一篇文章,他劝好友张琥在学问上不要急功近利,要能够克服世俗的浮躁和喧嚣。我们先看第一段: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而且两者为什么难以改变?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贫富之间难以流动,农民可能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是当官的,为什么?
生产方式不一样,比如富人种地其实是留有余地,不会犯涸泽而渔的错误,所以粮食收成又多又好。而穷人没有积蓄,顾不上长久,有一块地就巴不得每一寸都利用上,因此地力容易枯竭,收成越来越差。
穷人不是不知道肥沃土地的重要性,而是身不由己,只能先顾现在、解决一家人饿肚皮的问题。
从富人与穷人的耕种对比,到古人和现代人的对比。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苏轼以自己家为例,全家十口人,但只有一百亩田地,为了保证有养活一家人的粮食,于是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等米下锅的时候,哪怕粮食还没有成熟,也不得不收获。
做学问也是一样的道理,苏轼下面这段话是重点: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核心一个“养”字,譬如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强壮,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古人和现代人都是一样的人,并不是智力、才能有多大的差距,主要在于古人有耐心,可以忍受“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寂寞。
水满自溢,水已经满得超出来才流到外面,就像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射的远一样,古今的差异就在于此。
厚积薄发:能够长期主义的人并不多!
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都如鸡孵卵、炉炼丹一样,讲究一个绵绵不断的火候,切忌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吹毛用了急须磨,人生在世要想长久,核心就在于养护。汽车需要保养,人的身体也是如此。
巴菲特有个“滚雪球”的理念,意思就是长长久久,从点点滴滴积蓄开始,然后随着时间的复利作用,财富越来越大,他成为巨富也是在50岁后了,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轼这段写了一句千古名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确实是人生的至理。
他希望朋友能够专心致志,寒窗苦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积累能量,这其实就是一种长期主义。
没有龙潜于渊,何来飞龙在天?
我们做什么都需要博采众长,现实告诉我们,投机取巧也能有收获,世上有捷径,可以使巧劲,但最后从成就的大小看,还是长期主义者笑到了最后。
苏轼所说,道理不复杂,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这个变化迅猛的时代,人们大都急躁,唯恐“被时代所抛弃”,以“做冷板凳”为笨,以投机为聪明,以占便宜为强大,以一时的高低为成败。
这样的思想模式就局限了自己,也让自己失去了大成的可能。君不见,多少人都是透支了自己的潜力,等到时光不再,才“老大徒伤悲”。
所以不要怕慢,高手都是专注的聚焦的,能够放弃什么的人才能得到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慢就是快,舍就是得,放弃就是收获。还是要学习,要积蓄力量,伏低者飞必高,有龙潜于渊的时光,才会有飞龙在天的风光。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应该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才对。
来源:静静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