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合肥工大、合工大、HFU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学校成立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
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合肥工大、合工大、HFU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学校成立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学校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合肥工业大学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400余人,其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10余人,省部级人才300余人。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3万余人、博士研究生0.2万余人。
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科实力强劲,特别是在工科和管理学科领域。
根据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第五轮评估结果未完全公开),合肥工业大学共有25个学科上榜。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级,显示了在该领域的顶尖实力。此外,还有5个学科获得B+ 评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还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合肥工业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与小米集团创新打造了“1355”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共建工程师训练营、求职指导综合体、就业实习基地三大平台,构建“专业认知-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求职实训-实习就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一年多以来,累计参与“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的学生达700余人,获结营证书360余人,拿到提前批次录用offer的有157人。
学校实施了 “双导师制” 培养模式,每年划拨500个硕士研究生名额给合工大智能院进行“双导师制”培养。这种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获得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合肥工业大学与阳光电源、奇瑞汽车等14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并从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行业导师1300余人,引领学生在工程实践与科研历练中增长本领才干。
学校还通过共建科研平台深化合作,与江淮、奇瑞、合锻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重点科研基地15个。在这些基地中,学生能够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获得“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
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出色,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2024年数据,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出国率为4%,读研率为42%。202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83%,其中本科生为96.14%,硕士生为98.23%,博士生为100%。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高度集中,47.10%的毕业生(共3678人)从事于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占比56%),其次是其他企业(30%)、三资企业(8%)、机关(3%)和高等教育单位(1%)。
入民营企业500强。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广泛,最多人选择上海(20%),其次是合肥(18%)、北京(7%)、深圳(6%)和苏州(4%)。
来源:中国汽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