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写历史的,为啥会被素老三的“碎碎念”文字惊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8:01 1

摘要:作为常年埋首故纸堆的历史博主,我惯于在王朝更迭的脉络里找素材,从帝王将相的故事里挖细节,总觉得自己的文字世界,和“家长里短”“菜市场砍价”这类琐碎内容八竿子打不着。直到前阵子刷到素老三的作品——没有华丽辞藻,满是生活碎碎念,可每一篇都是爆款,我突然愣住了:明明

作为常年埋首故纸堆的历史博主,我惯于在王朝更迭的脉络里找素材,从帝王将相的故事里挖细节,总觉得自己的文字世界,和“家长里短”“菜市场砍价”这类琐碎内容八竿子打不着。直到前阵子刷到素老三的作品——没有华丽辞藻,满是生活碎碎念,可每一篇都是爆款,我突然愣住了:明明是最朴素的文字,怎么比我精心打磨的历史科普,还能戳中人心?

更让我意外的是,网上对她的争议比史料里的“历史谜案”还热闹:有人骂她写的是毫无价值的“流水账”“口水文”,说平台推她是“经营不下去了”;还有创作者愤愤不平,甚至说出诅咒的话。可越看这些质疑,我越觉得有意思——大家争论的是素老三泼天的“流量”,却没人真正读懂她爆火背后的“人心”。就像我解读历史时总说“细节里藏着真相”,素老三的文字,恰恰藏着当下最稀缺的东西。

她笔下的生活,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经历的:早起买早餐时和摊主的几句闲聊,婆媳间为了“菜买贵了”的细碎拌嘴,中年人加班后回家看到的那盏灯。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甚至有些“啰嗦”,可读着读着,你会突然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以上文字摘自素老三文章

这种感觉,像极了多年前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写高邮的鸭蛋、昆明的菌子,没有浓墨重彩,却能让你在平淡里品出生活的甜。就像顶级大厨做家常菜,一道西红柿炒鸡蛋,火候对了,比山珍海味还下饭;文字创作也是如此,能把“平凡”写得让人共情,比堆砌辞藻讲“大道理”,更见真功夫。

有人说平台推素老三是“偏心”,可懂点平台算法逻辑的人都知道:流量从不是平台“给”的,而是读者“投”的。素老三的每一篇爆款,背后都是无数读者的“停留”“点赞”“评论”——那些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中年人,需要这样“不端不装”的文字来缓解焦虑;那些厌倦了“完美人设”的人,需要这份“烟火气”来找到真实感。平台的推流,不过是顺着这份“用户需求”顺水推舟,本质是让“对的内容遇到对的人”,哪来什么“偏心”?

倒是那些愤愤不平的创作者,让我想起历史里常见的“误区”:总觉得“成功”就该是轰轰烈烈的,却忘了“平凡里的力量”有多珍贵。他们觉得素老三“写得简单”,却忽略了“把简单的事做到千万人共情”有多难——能精准捕捉到普通人的情绪,能用朴素的文字让读者觉得“被看见”,这份对生活的洞察,本身就是一种“独到之处”。就像我写历史时,最难得的不是讲清“大事件”,而是让读者从“古人的一顿饭”“百姓的一件衣”里,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网友对于素老三的质疑和攻击

这段时间观察素老三,反倒给我的历史科普提了个醒:比起一味堆知识点进行自以为是的“科普”,或许偶尔加些“历史里的生活细节”——比如唐朝人爱吃的胡饼,宋朝百姓的夜市生活,更能让冰冷的史料“活”过来。毕竟,无论是百年前的历史,还是当下的生活,最能打动我们普通人的,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真实的人间烟火。

在我看来,素老三的爆火,哪里是什么“口水文的胜利”?不过是“真实”赢了“伪装”,“共情”赢了“套路”。就像历史会记住那些“接地气”的民生细节,而不是只记帝王将相的功绩,当下的读者,也终究会为“懂自己”“有温度”的文字买单。这一点,比任何流量技巧都更值得创作者深思。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期待您的高见。

来源:体元的文史沙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