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3日,全球迎来了第六个世界水生动物日(World Aquatic Animal Day)。这个日子是由美国路易斯克拉克法学院动物法律诊所于2020年创立的,正逐步成为人类vs水生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它提醒我们:那些生活在水中的生命,常常被我们忽视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约2400字,阅读约6分钟
2025年4月3日,全球迎来了第六个世界水生动物日(World Aquatic Animal Day)。这个日子是由美国路易斯克拉克法学院动物法律诊所于2020年创立的,正逐步成为人类vs水生世界对话的重要桥梁。它提醒我们:那些生活在水中的生命,常常被我们忽视,却又无比重要!同时,它也呼吁全社会重新审视人类与海洋、河流、湖泊之间的关系。
大白鲨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捕食海洋哺乳动物、鱼类和海鸟等,控制着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这种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此外,大白鲨的存在也影响着猎物的行为模式,促使它们保持警惕,从而避免对其他物种造成过度压力。上图是墨西哥瓜达卢佩岛海域拍摄的一只大白鲨(海面下3-4米深处)。摄影:Terry Goss(CC BY-SA 2.0)
01
谁是世界水生动物日的主角?
所谓“水生动物”,是指在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里,生活在水体中的动物。这个庞大的群体涵盖了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等各种生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软体动物(如章鱼、贝类)、甲壳动物(如螃蟹、虾)以及其他各类在水中生存的动物。
长尾鲨。摄影:Kristina Tapales。“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从深邃的蓝色海洋到清澈的溪流、从绚丽的珊瑚礁到冰冷的极地海洋,水生动物构成了地球上最多样、最神秘的生物群体。它们不仅仅是鱼类,尽管金鱼的优雅、鲨鱼的迅猛早已深入人心。这个群体,还包括智慧的海洋哺乳动物,如座头鲸的悠扬歌声、海豚的灵巧跃动;拥有惊人变色能力和复杂认知的软体动物,如章鱼(“我的章鱼老师”看过吗?你会惊叹这种生命);在潮间带演绎着顽强生存故事的甲壳动物,如螃蟹;甚至那些看似静止的珊瑚、海葵,它们是由无数微小生命构成的,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淡水鲸类动物。它们体型较为娇小,体重50-80公斤,全身呈浅灰色或灰白色,没有背鳍,取而代之的是背部隆起的脊背。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水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长江江豚对于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不过,这些生命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淡水鱼类面临灭绝的威胁,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重量将超过鱼类总重。世界水生动物日的设立,正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这一沉默危机的关注。
02
从餐桌到实验室,人类与水生动物的复杂关系
人类文明与水生动物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早在数千年前,沿海部落就依赖鱼类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今天,全球仍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直接或间接依赖海洋资源。然而,工业化捕捞、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许多水生动物种群急剧减少。
东星斑,鲈形目鮨科鳃棘鲈属的暖水性海洋珊瑚礁鱼类。©️Linda Wong(CC-BY-SA 4.0)|海洋与湿地
与此同时,科学界不断揭示这些生物的“非凡”之处。章鱼拥有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神经系统,却能解决复杂的迷宫问题;清洁鱼和珊瑚礁之间,存在着精妙的共生关系;甚至微小的磷虾,作为南极食物链的基础,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这些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智能和社会的认知,也为医学、材料科学提供了新的灵感。
不过,实验室的突破与海洋的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年,因误食塑料而死亡的海龟、被渔网缠绕的海豹、因珊瑚白化而失去家园的小丑鱼,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失衡的故事。“世界水生动物日”的设立,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让公众注意到:保护这些生物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
一只玳瑁海龟(hawksbill sea turtle)正在死去的珊瑚礁中寻找食物。玳瑁海龟以海绵为食,也经常在珊瑚礁中寻找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2019年是全球变暖持续影响珊瑚礁的一年。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印度尼西亚位于“珊瑚三角区”,是世界上珊瑚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但也因此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这张照片,也反映出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珊瑚白化和死亡导致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生物造成了影响。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19年拍摄于印度尼西亚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03
全球行动正在进行
2025年的世界水生动物日,全球各地的社区、学校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创意活动传递保护理念。在葡萄牙里斯本,孩子们用回收塑料制作水生动物雕塑;在澳大利亚大堡礁,科学家向公众直播珊瑚产卵的壮观景象;在日本东京,一家餐厅推出全素食“海鲜”菜单,展示植物基替代品的可能性;在我国长江流域,许多志愿者在巡河、反电鱼,保护江豚,守护水生生态安全。
长江江豚。©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世界各国的政策层面看,也在积极推进。2025年是一个“海洋大年”,不光有即将生效的《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也被称为BBNJ协定、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还有2个月之后将召开的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将组建代表团派代表团赴法国参会。
此外,个人行动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本解决方案(Human-based Solution,简称HbS)。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选择可持续认证的海产品、参与减塑捡塑、“人民战塑”(Peoples vs. Plastics),甚至哪怕是随手把拍摄的水生动物信息分享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或者是让自己的好奇心作祟、去多了解一种本地水生生物,……所有这些行动,都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
04
水的未来——共生,而非征服
世界水生动物日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观念中,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是等待征服的疆域;但在生态文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我们不是水域的主宰,而是这个蓝色星球的守护者。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上善若水”,形容最高的善行如同水一般滋养万物而不争。这与现代生态保护的理念惊人地一致。2025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以及联合国世界水日关注的“冰川保护”,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水系的健康,决定着所有生命的未来。
2025年4月3日,世界水生动物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提醒我们关注那些生活在水中的、常常被忽视的生命。当夕阳西下,潮水退去,沙滩上留下的不仅是人类活动的痕迹,还有招潮蟹的足迹、贝壳的纹路、海藻的味道。世界水生动物日提醒我们,这些痕迹应当和谐共存。因为当水生动物得以繁荣、能够生生不息时,人类的未来,也同样是明朗的。正如这个节日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所展示的,人类正在学习倾听水的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行动。
大砗磲(学名:Tridacna gigas)正面临灭绝危机。它们的种群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内锐减80%以上,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这是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最高风险等级。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双壳类无脊椎动物,大砗磲能长至1.35米长、重达700磅。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大砗磲在部分区域的种群已经消失。大砗磲的贝壳也常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工艺品,这导致了对大砗磲的商业贸易,加剧了其濒危的风险。上图是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四王群岛(Raja Ampat Islands)发现的大砗磲(giant clam)。摄影:王敏幹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整理 | 王昆山
审核 | YJ
【参考链接】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海洋与湿地小编参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剪影)
多彩的原生生物世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缪炜教授大会报告
鲸类脊柱结构新发现揭示水生环境适应机制
当溪流成为“基因档案”,科学家如何利用环境DNA保护水生生物?
全河流网络尺度上预测生态系统状态? 环境DNA的水生环境状态测量:提高生物指数空间分辨率
世界渔业组织尖端水生动物健康研究项目十年历程
海洋与湿地全球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