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祝福”“教师节如何回归本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当鲜花与表彰的光环渐渐褪去,教师群体内心真正的期待与困惑愈发清晰。近期,本报记者走近乡村教师、特教老师、男幼师等不同身份的教师,了解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对教育工作、教师
期待
有更多年轻教师愿意来乡村小学,为乡村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定向培养乡村教师
社会各界能多关注乡村艺术教育与留守儿童需求,为孩子们搭建稳定的艺术学习平台
每个特殊孩子都有适配的学习工具,能真正融入课堂,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
社会能更认可男幼师的独特价值,减少性别偏见;同时也期盼能获得更多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祝福”“教师节如何回归本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当鲜花与表彰的光环渐渐褪去,教师群体内心真正的期待与困惑愈发清晰。近期,本报记者走近乡村教师、特教老师、男幼师等不同身份的教师,了解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对教育工作、教师职业的内心期待,探寻教师节背后的职业温度与现实诉求。
乡野摆渡人
盼新秀与资源共至
偏远的乡野间,乡村教师是默默坚守的摆渡人,护送一批批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9月9日上午,云南广播电视台演播厅内,全国道德模范农加贵正为教师节特别节目录制忙碌着。休息间隙,他指尖未停,及时回复着落松地小学同事发来的微信,一遍遍叮嘱要关注孩子们最近的上课状态。
作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曾经唯一的教师,农加贵在这里度过了39年光阴,见证了学校的每一次变迁。如今,这所乡村小学虽仅有13名在读学生,却已走出126名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教师、警察、医生等专业人才,彻底改变了命运。
每年教师节,农加贵总能收到许多毕业生的祝福短信,更有人专程回校与他分享成长的喜悦。农加贵说:“教师节本身就是社会对老师尊重的体现,不必追求多隆重的仪式,多一分理解就足够了。”
可这份平和背后,也藏着他对乡村教育的忧虑——39年来,他见多了年轻教师来了又走,即便乡村学校条件有所改善,仍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如今已临近退休的农加贵,最大的心愿便是“有更多年轻教师愿意来落松地小学,给孩子们多一分希望”。他希望能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和“传帮带”机制为乡村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扩大“特岗教师”招募规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
海嘎小学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教师节前夕,正在出差的全国最美教师、海嘎小学音乐老师顾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孩子们用AI写的一段歌词:“踮起脚尖为你唱,亲爱的老师,我们的太阳,用歌声把祝福轻轻点亮……”这份礼物,让他倍感欣慰。
扎根海嘎小学9年,顾亚始终关注乡村孩子成长。他发现“音乐能帮助不善表达的乡村孩子变得自信开朗”。他呼吁,社会各界能多关注乡村艺术教育与留守儿童需求,倾斜优质资源、落地公益项目,为孩子们搭建稳定的艺术学习平台。
特教引路人
求适配资源与教师赋能
特殊教育是一段用爱与耐心浇灌花朵的旅程,特殊教育教师则是这条路上的引路人。
“阳光洒在教室里,孩子们的笑脸格外真切,家长一句真诚的‘您辛苦了’让人欣慰,而我自己能安心上好每一堂课。”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中国好人”、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这样描述着她心中的教师节。
“教师节的意义从来不是热闹的仪式或贵重的礼物,而是守住‘教书育人’的初心。”在刘玲琍看来,教师节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肯定,它真正的价值藏在教孩子认清一个汉字、发出一个清晰音节,帮孩子纠正握笔姿势、系好鞋带等教学日常里。
长期投身特殊教育的刘玲琍发现当下特殊教育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如适配教学资源短缺,孤独症、脑瘫儿童等群体的专业教材和教具数量有限且更新缓慢;融合教育推进中,普通学校缺乏专业支持,特殊学生常常“随班混读”却难以真正融入……“我最大的愿望,是每个特殊孩子都有适配的学习工具,能真正融入课堂,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
“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刘玲琍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给予更多倾斜。同时,加强专业赋能,定期组织前沿教学培训,搭建跨校交流平台。
幼教守护者
望职业认同与能力精进
在学前教育的天地里,男幼师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带给孩子们别样的活力与体验。
“1、2、3,木头人!”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中心幼儿园,男幼师魏旭张开双臂,嘴角弯着笑,定格成“大老鹰”的模样。大班的孩子们憋红了小脸,有的踮着脚尖僵在原地,有的捂着嘴偷笑,谁也不愿先动。魏旭眼尖,轻轻刮了下其中一个悄悄眨眼的小朋友的鼻子:“小鬼,被我抓到啦!”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围着他闹着要再玩一轮,阳光下满是清脆的笑声。
魏旭是这个幼儿园里的第一位男幼师,已在幼教岗位上坚守13年。大学毕业时,他选择当幼师的决定不仅遭到家人不解,还遭遇了家长的质疑:对待幼儿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幼儿教师一般是女性,男老师能照顾好孩子吗?
但魏旭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打破了这些偏见:午休时左手抱一个、右手揽一个孩子在走廊来回哄睡,陪着孩子们看金鱼、玩游戏、吃饭;发挥男幼师的优势,设计丰富的体能、探索类活动。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这个“大朋友”,家长们也从最初的质疑转变为全然的信任。
每年教师节,魏旭也会收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带给他的小礼物——一块小饼干、一颗糖、一个暖心的抱抱。“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来说是很珍贵的,是他们对我的爱与认可。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对这份职业始终充满热情。”魏旭至今仍清晰记得,有一年教师节,几个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特意在校门口等着他,递上亲手做的手工花,“那是我收到的最美的礼物。”
对于教师节,魏旭认为:“情感的传递大于形式主义。比如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种植、集体游戏等,就很好。”
2023年,魏旭所在的幼儿园迎来了第二位男幼师。未来,他希望社会能更认可男幼师的独特价值,减少性别偏见;同时也期盼能获得更多针对性培训,比如体能活动设计、儿童行为引导等方面的指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他说:“我愿继续扎根幼教,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想为更多男性加入学前教育提供榜样。”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