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前夕,毛泽东主席与参会人员一行游览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当他在武侯祠看到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的《蜀宰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时,问随行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知道裴度是谁吗?知道中国历史上出过宰相最多的是哪个家族吗
1958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前夕,毛泽东主席与参会人员一行游览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当他在武侯祠看到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的《蜀宰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时,问随行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知道裴度是谁吗?知道中国历史上出过宰相最多的是哪个家族吗?没等陶鲁笳回答,毛泽东主席笑着告诉他,中国出过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裴度是唐朝名相,也是闻喜人。
后来陶鲁笳来到了裴氏故里——裴柏村,参观之后,深有感慨,赋诗一首:裴氏宰相五十九,出生一邨世罕见。九凤朝阳天赐美,千年奇柏游人恋。
裴柏村,这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三面翠岭围抱,四周绿树环绕,历史悠久。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授命非子(黄帝的后裔)在汧河、渭水一带为其养马,因功受封于秦,号秦嬴。非子的支孙被封为乡侯,遂以此为氏。非子的六世孙陵在周僖王时封为解邑君,将 下的“邑”字改为“衣”字,由此便有了“裴”姓。汉武帝时,裴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正史有记载的官员,即水衡都尉、侍中裴盖。从此,裴氏宗第开源,冠裳不绝。
东汉永建初年(126),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裴晔道经闻喜高阳里时,见此地形势奇异,坐西朝东,前低后高,前宽后窄,公鸡岭、南岭等九个山头呈元宝形,岭上柏树参天,郁郁葱葱,犹如展翅欲飞的九个凤凰,呈“九凤朝阳”之势;向南的董泽湖又是上古“董父豢龙”之处,展“神龙飞抟”之象。真乃龙凤呈祥的风水宝地!于是,裴晔将全家迁徙于此。后以裴姓为首,以柏树为名,“裴柏村”便由此诞生了。
裴柏村里有裴晋公祠,祠内20多件馆藏石刻是裴氏家族称雄于世的极好见证。据史料记载,裴氏家族上自周秦,下迄于今,绵延两千余年,历代名流学士达官贵人层出不穷,竟出过59位宰相逢、59位大将军、正史立传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多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可谓旷今绝古。大文豪韩愈称赞裴氏曰:“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 欧阳修则赞道:“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岂不盛哉!”
裴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存续两千年,与其家教家风有密切关系。最早的裴氏家训从北朝时期就开始制定,现存的裴氏家规于清末民初最终修订,计有《河东裴氏家训》和《河东裴氏家戒》两大部分。《家训》12条,即: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前5条强调的是忠孝仁义,后7条则是并行的处世之道,涵盖了对后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家戒》10个“毋”,即: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毋贪色淫,毋吸烟毒,毋酗酒好斗,毋忘本崇洋,毋入帮派。这10个“毋”戒律严明,一再告诫后人,不得从事有悖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活动,不得搞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
裴氏家族还为后世留下不少美德佳话。据唐《芝田录》记载,裴度年轻时, 有一次去游览洛阳香山寺,偶尔见一女子,把包袱放在栏杆上,祈祷了很长时间才离去。过了一会儿,裴度看见那包袱还在原处,知是那女子遗忘了。于是他就把包袱收起来原地等候。可是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那女子来,裴度只好把包袱带回。第二天早晨,裴度又带着包袱来到老地方。不久,果然见那女子东寻西觅,长叹连连。裴度就上前询问。原来,那女子的父亲含冤入狱,她设法求得两条玉带,放在包袱里,准备打点官府,谁知却弄丢了。裴度问她玉带的颜色等细节,女子一一答上,便将包袱还给了她。女子哭着拜谢,要他留下一条玉带做谢礼。裴度笑着回绝了,叫她赶紧回去。到了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元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广为流传。
裴度是唐代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平定了淮西之乱,使唐王朝出现了久违的统一局面,史称“元和中兴”。为了表彰裴度的功绩,唐宪宗封他为晋国公,世称“裴晋公”。(编写:何沁学)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