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我们中国也不是吃素的,我们也曾给日本起过不少“扎心”的称呼,每一个都直戳日本的心窝子,让它至今都无法摆脱。
提起“支那”,每个中国人都会心头一紧。
这两个字曾是日本对中国最恶毒的称呼,这是中国百年来的耻辱。
但我们中国也不是吃素的,我们也曾给日本起过不少“扎心”的称呼,每一个都直戳日本的心窝子,让它至今都无法摆脱。
不少人觉得“支那”是日本发明的骂人的话,但其实这个词很早是在中国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秦朝统一六国,威名传播到了古印度。
古时候,印度人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个我们这个东方强国,就根据“秦”的发音,在梵文里重新创造了个新的词汇。
后来这个词跟着佛教经典传入中国,被音译成“支那”“至那”“脂那”,那会完全是中性词,甚至带着敬意。
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在《大唐西域记》里就写过,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摩诃至那国”,“摩诃”是“伟大”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
要是放在今天,谁能想到这个曾象征荣耀的词,后来会变了味。
9世纪初,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习佛法,把“支那”这个词带回了日本。
刚开始,它在日本就是个普通的地理名词,直到江户时代后期,日本人才开始普遍用“支那”称呼中国,直到明治维新后,一切都变了。
明治维新让日本国力飙升,而清朝却在闭关锁国里日渐衰落。
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惨败,不仅丢了台湾,还赔了2亿两白银。
信息来源:齐鲁壹点2019-07-12——整个山东都动员起来拼死一搏,为何甲午海战还是战败
这场仗打输的不只是领土和钱财,还有日本对中国的敬意。
从那以后,日本看中国的眼神从仰视变成了俯视,“支那”这个词也带上了轻蔑和不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有了正式国号,但日本却故意装糊涂。
在官方文件里,他们非要写成“支那共和国”,这根本不是习惯问题,而是明摆着不承认中国主权。
南京国民政府忍不了,1930年专门知会日本,以后公文里再出现“支那”,我们一概不接。
日本政府嘴上答应在外交场合改,可国内媒体、民间该怎么叫还怎么叫。
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支那”彻底变成了侵略的标签。
日军成立“支那派遣军”“北支那方面军”,就连1945年日本投降时,冈村宁次的头衔还是“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
当时的日本报纸、书籍里,全是“日支关系”“支那事变”,字里行间都透着“你不配和我平等”的傲慢。
更过分的是,还衍生出“支那马鹿”(支那傻瓜)这样的脏话。
对经历过的中国人来说,“支那”不是一个词,是家破人亡的记忆。
其实在“称谓”里,中国也没少给日本“贴标签”,而且每个称呼都有着一段历史,有些直到今天还让日本耿耿于怀。
最早的时候,秦朝把东边的日本叫“东夷”。
“夷”字在古代就带着“偏远、没开化”的意思,潜台词就是“我们是中原文明,你们是边地部落”。
到了汉朝,称呼更直接——“倭国”“倭人”。
“倭”在古汉语里有“矮小、顺从”的意思。
《后汉书》里明明白白写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光武赐以印绶。”
这枚“汉倭奴国王”金印,现在还藏在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是日本的国宝。
可“奴”字更加刺眼,明摆着把日本当成附属国。
后来日本自己改国名叫“大和”,可中国史书里还是叫它“倭国”,这让日本特别不爽——毕竟“倭”听起来就像在说“矮子国”。
直到唐朝,中日关系渐渐密切,日本派了大批遣唐使来学文化、学制度,中国才换了文雅的称呼,叫“东瀛”“瀛洲”。
这两个词源自神话里的东海仙岛,既是美称,也有着“我们是文化宗主”的自豪感。
但和平没持续多久,到了明朝中叶,日本海盗开始在中国沿海作乱,抢粮食、烧房子、杀百姓,无恶不作。
中国人再也不称“东瀛”了,直接叫他们“倭寇”。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流传至今,“倭寇”这两个字也成了日本历史上洗不掉的耻辱。
到了20世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的愤怒到了极点,于是有了两个流传最广的称呼“日本鬼子”和“小日本”。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百度百科
“鬼子”是把侵略者比作索命的恶魔,控诉他们的烧杀抢掠,“小日本”既点出了他们国土狭小,也讽刺了“小国野心大”的荒唐。
这不是随口骂人的话,是民族危亡时,老百姓用最朴素的语言做出的反抗。
直到今天,日本右翼一听到“小鬼子”,还会跳脚——因为这四个字时刻提醒着他们,那段侵略历史和惨败的结局。
尊严是自己挣来的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年盟军最高司令部调查后认定,“支那”是带有贬义的侮辱性词汇,下令日本政府禁止在公文和公开场合使用。
日本内阁下令全国执行,“支那”才算在官方层面被停用。
但直到现在,石原慎太郎这样的右翼分子,还会时不时拿“支那”出来恶心人。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主流社会能彻底改口叫“中国”,光靠盟军的禁令可不够,真正起作用的,是中国自身的强大。
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以弱胜强,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这一仗让日本彻底看清,中国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负的国家了。
后来,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提升,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这个称谓才算真正在日本流传。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尊重,尊严都是自己挣来的。
这千年的“称谓战”,其实早就说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强大时,别人会用“摩诃至那国”来赞美你,当你衰落时,再中性的词也会变成一种侮辱。
“支那”的耻辱、“倭寇”的愤怒,都是历史留下的教训。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带着血泪的历史。
更要记住,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让恶意的称呼永远消失,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对日本来说,与其纠结“称谓好不好听”,不如好好反思那段侵华历史,真诚道歉、彻底反省,才是对两国关系最好的交代。
毕竟,真正的友好不是靠回避历史换来的,而是靠尊重和正视赢来的。
来源:栗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