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特殊儿童感受非遗魅力,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承办的“非遗伴成长·童心悟传承”公益惠民活动,走进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带来兼具文化温度与沉浸体验的非遗活动。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特殊儿童感受非遗魅力,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承办的“非遗伴成长·童心悟传承”公益惠民活动,走进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带来兼具文化温度与沉浸体验的非遗活动。
活动现场,精心选调了中医(赵氏耳针)、丹东朝鲜族特色小吃制作技艺、凤城满族荷包、丹东剪纸、宽甸陶艺等8个适合孩子们体验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化身“特殊的老师”,以“讲解+演示+互动”的课堂形式,引导同学们深度参与体验。非遗项目中医(赵氏耳针)充分考量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设计并搭配中医卡纸粘花、中药香囊制作等趣味创新活动,让孩子们能直观体验中医,感受其独特魅力,收获不一样的文化感知。
在凤城满族荷包与丹东剪纸制作区,两位传承人老师充分考虑听障儿童的感知特点,以耐心的手势示范和手把手教学,引导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体验裁剪、穿针引线的过程。孩子们在实践中直观感受“专属荷包”的精巧与“镂空剪纸”的灵动,沉浸式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朝鲜族特色小吃制作技艺--打糕制作环节上,传承人耐心引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共同参与。通过手把手示范揉面团的力度、手把手辅助掌握捏打糕的方法,还会放慢动作教大家均匀抹豆沙,孩子们在协作互动中亲手体验每一个步骤,感受食材在手中变换的乐趣,也沉浸式触摸到朝鲜族传统美食文化的温度。
在宽甸面塑与宽甸陶艺体验区,传承人和孩子们围坐成圈,目光专注地落在桌上的彩泥与陶土上。他们小手紧握材料,认真揉捏出圆润的形状,再用工具细细压出精致纹路,在一次次尝试与调整中,将想象融入指尖,一步步完成属于自己的面塑和陶泥作品,在亲手创作中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灵动与乐趣。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积极参与到丹东糖画与吹糖人的体验中。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亲手尝试勾勒糖画图案、揉捏吹制糖人,指尖触摸着温热的糖料,亲眼见证糖浆与糖块在手中变成生动造型,最后品尝着香甜的成品,在“触摸、制作、品尝”的全方位体验里,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奇妙与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此次非遗走进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既是因为特殊儿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受众,此举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更多群体、实现活态传承,也能为特殊儿童提供动手实践、感知世界的新途径,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成长。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非遗+”的融合路径,推动非遗成为连接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兼具文化深度与社会温度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