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己想先从她写的第一本书来谈起,叫作《女中学生之死》,自己想知道、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只有26岁,对、大学刚毕业,那时候。当时怎么会想到选择这个题材,当时、那时自己公公还活着,他是教育局的负责人,自己每个星期六去公公婆婆家吃饭,那时自己刚结婚,那后来他就跟
陈丹燕老师,有名作家。
自己想先从她写的第一本书来谈起,叫作《女中学生之死》,自己想知道、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只有26岁,对、大学刚毕业,那时候。当时怎么会想到选择这个题材,当时、那时自己公公还活着,他是教育局的负责人,自己每个星期六去公公婆婆家吃饭,那时自己刚结婚,那后来他就跟自己讲、他很奇怪,他非常喜欢就是他的儿媳妇是写儿童文学的,那当时自己在做翻译,他也非常喜欢自己是做翻译的,他自己学英文出身,他就给自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教育局很多人知道,一个学生自杀的这样一个事情,他就吃饭的时候告诉自己,然后自己就觉得这种事很有意思,那时候自己丈夫在《青年报》做记者,自己就说、我们俩一块去,很多采访是我们一起做的,后来自己也觉得就是我跟这孩子应该是很有缘分,因为这个事情当时很多媒体知道,然后一批一批的记者去,那都在她的遗书里面知道就是有一本日记本、这孩子留下的日记本,当时其实很多人想找到这本日记,因为找到这本日记就可以在日记里面看出来老师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是没有人找到这本日记,就我跟我丈夫去、他们家里没有人,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书啊什么的都堆在桌子上面,自己把第一本书翻开来、下面就是她的日记本,就是非常非常、就是第一本书下面叠着的就是她的日记本。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找到这本日记,但是就是自己很快就找到这本日记了,然后那个时候,自己看了日记,自己在日记里面看到就是小孩子很喜欢抄名人名言、看到什么文章,哪一段是格言、然后抄在本子上面,自己看见小孩子抄了一段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一段文章,那时候自己刚做一个记者、常常写报道,那自己觉得我对这个孩子是有责任的。年轻的陈保平、陈丹燕夫妇开始了对少女内心的探访,他们形容这次访问有些像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侦探,陈丹燕得到了少女的日记、发现了少女隐秘内心的点滴,把它们变成文字,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割腕少女的样子、发现了她的生存境遇,1988年、陈丹燕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两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作品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日文发表。
现在她自己做母亲了,她觉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自己想就是、我从来不想我和我孩子要真的成为朋友,自己觉得母亲就是母亲、女儿就是女儿,这个当中的阅历带来的经验是无法抹杀的,而且每一代人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但是自己相信我们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所以自己觉得我们做得不错,自己常常就是、因为她现在长大了,在路上走常常会有人说,呀、你们像姐妹一样,她常常马上就跟自己讲、这不是因为你看上去年轻,是因为我长得比较老,自己觉得我们就是这样的关系,但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我们从来都可以坐下来谈,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坐下来谈,没有变得非常有隔阂,她经常会夸奖自己,她写一个E-MAlL、你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但是当她看见你的时候、她说那是我编的。在陈丹燕的感觉当中,全新的中国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己当时就觉得、就是中国的父母,中国人的父母或者说、后来自己知道东方人的父母都是这样子的,他们会把他们很多事情、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小时候的理想、如果是以后没有实现,都会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好像觉得他们的孩子像他们生命的延续,他们没有实现的东西、他们的孩子要去实现它,这个其实是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他可能喜欢的东西和父母不一样,但他必须要按照他父母的理想去规划他的生命,这个自己觉得就让这个孩子没有独立的生命,自己想这个是中国的父母常常会这样做的,但是自己觉得我通过这次采访、我认为我不能对我的孩子做这样的事情。
她的那本书《上海的金枝玉叶》描写的是永安公司郭标家的四小姐,当时她怎么会有机会接触到她,自己其实很早很早就听说过她,不同的朋友、自己其实一直对人的访问很有兴趣,自己想大概我从毕业开始、就是从访问师弟的故事开始,就一直是做访问的,自己想大概有三四个朋友、完全不同的朋友,他们不是彼此认识的,都说我告诉你有一个老太太非常有意思,那个时候其实自己并不是很想去访问这样一个人,因为在自己的周围、自己可以见到很多人是像她这样就是年轻的时候和年纪大的时候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然后生活是完全颠倒的,这些人就是通常有很多抱怨,而且当她回忆她的从前的时候、她常常可以完全可以意识到这个回忆带着很多的虚幻,因为反差、她会把好的说的更好,坏的说的更坏,这是人常常会这样做,每个人都会这样,但是自己通常不喜欢这样子的人,所以自己从来就说、噢,我知道了,但是我不是很有兴趣。那时候自己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那后来慢慢就是有的时候会碰见、会一起聊聊天,但自己很久都是没有想到我要写她,后来自己才觉得、后来自己看到她的照片,就是完整的一套照片,然后她、她跟自己讲一句话,自己说、哎呀,这个真漂亮 你的这个照片,因为她带着上一个世纪的人 那种天真的神情,我们现在是婴儿也不会有这种神情,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人还是有,因为那个表情很有意思,然后慢慢跟她说、知道一点点,自己觉得她的处世很有意思,自己为她写一篇小文章、放在《上海的风花雪月》里面,写完那个小文章自己认为这个也就结束了,但是我们有一种友谊,那时候开始有一种友谊,后来才、到很后面,到她快去世了、自己才觉得我要为她写一本书。郭婉莹这样一个可以说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小姐,今后的人生当中她要面对这么多的不幸,那么在陈丹燕和她的接触当中、她觉得她有怨气吗,虽然陈丹燕她的书中告诉我们、她没有说过怨气这两个字,自己觉得她是、她认为如果她说出她的怨气是有伤她的自尊的,就是她没有真正战胜生活、这是有伤她的自尊的,所以她不能说,这个是自己非常佩服她的地方,自己觉得一个人如果喋喋不休地诉苦、是非常没有尊严的事情,有的事情她非常没有承受力、她才这样做,就是她能够吃很多苦,但是她不改变、她也不诉苦,这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人,自己觉得是这样的,自己觉得在这点上自己非常地佩服她,这也是后来我知道她跟我前面猜想的一个会怨气冲天的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自己要为她写书的一个原因,如果一个怨气冲天的人、我没有兴趣。自己觉得这本书是自己写作当中就是收获、应该说是对自己个人来讲是收获非常大的一本书,不是因为它卖的好或者说是写的好,就是她让自己有一个坐标、碰到什么事情,自己就常常,后来自己就常常想起她来,包括就是跟这本书有很深地接触的人、包括责任编辑和好多读者,那就是会想、就是我们碰见的事情肯定不如她,我们都是小波小折、她是大波大折,那她能够这样、那你也应该至少在你的小波小折里面不应该有什么就是太大的、就是人不应该走型走得太多,那现在、其实就是在生活当中,人是很容易走样的,就是碰见你的境遇变化、变好了或者变坏了,常常一个人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是在自己生活当中其实看到过很多这样子的人,就随着境遇的变化,其实不管他是突然、他的境遇突然好了、他变化了,或者境遇突然坏了、他变化了,其实自己看人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人他已经离开他的初衷了、他变成一个跟生活妥协的人,但这个人她是一生没有离开她的初衷的、她始终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一个人,外界不能够影响她,那自己是非常、希望我自己做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过一个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人,让你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人。知道通过采访当中、她和郭婉莹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自己想是,她教自己很多事情,她从来不说、我现在要对你说一段格言,她从来没有格言,她教自己做蛋糕,但是那时候自己觉得我真的是很蠢,自己觉得我如果没有烤箱、我肯定就不做蛋糕了,她教自己怎么蒸、但是自己没有认真去听,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拿一个锅去蒸蛋糕的。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