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的托福考试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又新又旧”的风格,新题和老题掺杂着轮换,所以听力单项方面也延续着这样的规律,但在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下,是否会有一些“暗流涌动”呢?
最近的托福考试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又新又旧”的风格,新题和老题掺杂着轮换,所以听力单项方面也延续着这样的规律,但在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下,是否会有一些“暗流涌动”呢?
让我们一起从这个月考试中的篇章里做个梳理和总结,大家可以更具体地感受考试方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Conversation
3月托福考试中的对话,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场景的“多变”。
关于对话场景的分类,有的同学已经比较熟悉了。ETS官方指南中将其分为两类:
一种是是校园服务场景(Service Encounter),发生在学生和一位大学校园内的工作人员之间;
而另一种则是办公时间的讨论(Office Hour ),发生在学生和教授或者助教之间。
很多同学通过练习了解到,如果是student和professor之间的对话,他们很有可能会讨论专业知识,会有一些内容接近于lecture。这种判断当然是对的,考试中,绝大部分情况也确实如此。
但大家其实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对话其实会打破这种印象,校园服务场景其实也可以有专业知识的讨论,比如在去年就有了一定重复率的一个经典篇章(重复2023.03.08;2024.06.22;2024.07.10)—— 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会在讨论T恤图案设计时,充当“专业知识的讲解员”,向这位工作人员解释为什么要把冥王星单独印在背后。
一个同学在订购 60件印有特定设计的T恤衫的过程中,他首先询问是否可以在这里印制设计,但得知他们不是做这项工作,而是将订单发给另外一家店铺。
对方建议他将设计图和文件一起提交,设计师会在稍后联系他进一步讨论设计细节。
同学解释这个订单是为了天文系的一次聚会,希望通过这些T恤衫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显眼和识别。
讨论到T恤的材料时,他表示只需要基本款的T恤,各种尺码均匀分配即可。至于颜色,他承认自己忘记了详细列表,所以暂时无法决定。
设计方面,前面将印有太阳系的图案,并在背面单独印有冥王星,并在其上方写上“和次要行星一样,天文系欢迎所有人”,旨在鼓励更多学生选择天文学作为副修科目。
整个对话展示了他对设计和细节的关注,以及他对活动的理解和希望通过T恤衫在活动中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和鼓励。
而在3月15日下午的考试中,也有出现类似的经典老题(重复2023.08.12; 2023.9.23; 2023.12.13; 2024. 01.27),虽然是图书馆场景,并且也涉及到了“找书”这样高频的内容,但是学生和图书管理员都有解释一些专业知识。
对话讲述了一名土木工程学的学生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学生对城市建设不感兴趣,更喜欢乡村发展,并希望深入了解农业课程。图书馆员推荐了农业科学的入门教材,并建议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电脑查看相关课程内容。
在谈话中,学生注意到图书馆员的毛衣,询问毛衣的材质。图书馆员告诉他这是由羊驼羊毛织成的毛衣,羊驼是一种与骆驼相关的动物,羊毛被用来制作各种纺织品。她还提到,市区有一家羊驼农场,那里卖羊驼羊毛制成的衣物、袜子以及原毛和纱线。
学生对羊驼羊毛感兴趣,因为它比羊毛更柔软、更轻且更耐用,而且对某些人来说,羊驼羊毛不含过敏源,适合皮肤敏感的人。最后,图书馆员还提到,在图书馆的非小说类书籍区有一本关于羊驼的书,供学生参考。
以上这样的对话其实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在听力中“场景或者学科”和“实际内容”不匹配这样的“货不对板”其实是ETS的“传统艺能”,在古早的TPO中就已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专业的学术知识不一定非要出现在学生和教授的对话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TPO10的Conversation 2, 也是一位图书管理员和学生谈及文学方面的内容,两位提到了一位作家,图书馆管理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却出了一个态度题(附例),已经足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了。
例: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bout the book written by Jane Bowles?
A.It is worth reading
B.It focuses on a serious topic
C.She is not familiar with it
D.She read it for a literature class
综上,了解到了这样的特点之后,大家如果遇到类似的对话,可以特别注意一下其中的学术内容,虽然不太会像lecture一样复杂或者专业,甚至可能都不及普通的学术对话中的专业知识的那么“学术”,但是仍然可以发现对话双方在解释时会使用“下定义”,“举例”,“对比”,“类比”,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对于这样的信号有反应和利用。
拿3月15日下午另一篇对话(重复2023.12.10)作为例子:
在一次关于校园美化的对话中,一位学生向校园美化办公室的管理员咨询关于她环境可持续性课程的新要求。学生主修艺术,表示自己对科学不擅长,但教授要求他们做关于回收的项目。学生希望能结合艺术专业,制作一个以回收物品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展示在校园里。管理员对此表示理解,并建议她可以在图书馆旁的小广场上展示这个项目。
学生提到,项目灵感来源于她曾参观过的一个艺术装置,装置是用空水瓶和其他容器制作的完整客厅。管理员认为不需要做一个完整的客厅,而是建议学生制作花朵形状的雕塑。学生也提到,她可以向校园废物管理中心请求回收足够的水瓶来完成作品。
然而,学生得知学校实行的是单一回收制度,即所有的玻璃、金属和塑料都混合回收,最终由市区的回收中心进行分类。学生因此担心回收的瓶子可能不够纯净。管理员表示不清楚市区回收中心的具体负责人是谁。
虽然是学生和一位Officer(或employee)的对话,除了可以看出明显的对话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大家也可以看到对话双方对于装置艺术的讨论,特别是学生提到自己灵感时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来举例,描述了自己看过的一个展览中的一个艺术装置。这里就是大家可以利用一般的学术对话中“迁移”过来的思路来感受到的重点。
Lecture
与对话相比,3月的讲座显得“脾气”相对稳定,除了一些新题外,旧题中的重复趋势和之前并没有太大改变。
先从“内容”上来看,艺术仍然是主要的考察方向。大家在看考情回顾时,不要只把“art history”归为这一类,像是“painting”,“music”,“architecture”和“literature”这样的内容都属于艺术这一个大的类别。而这个类别中有一种一直很流行的篇章内容,即“人物刻画”,lecture中会围绕着一位(或几位)艺术家展开,主要描述此位艺术家的风格和技巧;或者借由这位艺术家的特点来介绍一种艺术风格或者流派。
比如3月15日下午的篇章(重复2023.09.22):
这段艺术类讲座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重点介绍了女画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复兴反映了人们对个人身份的重视,艺术家不仅要具备技艺,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安圭索拉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她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肖像,成为当时备受尊敬的肖像画家。
由于她的家庭地位较高,安圭索拉无法像男性艺术家那样通过学徒制接受培训,但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年轻时与两位著名艺术家一起学习,得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指导。米开朗基罗的鼓励对她的艺术成长至关重要。
安圭索拉的肖像画大多以自己和家人为主题,通过赠送给朋友作为礼物来推广自己的作品。她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名度。她在肖像画中融合了日常生活场景,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风俗画”。她的作品《下棋》展示了她姐妹之间的互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非正式的作品,体现了她在肖像画中的创新。通过这种作品,安圭索拉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还传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这样的篇章中,大家除了要格外注意艺术家本身的一些技巧和想法外,也需要能够尽量能够察觉是否有提及社会环境或者艺术氛围,例如这篇里提到的“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复兴反映了人们对个人身份的重视,艺术家不仅要具备技艺,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因为往往这位艺术家的风格技巧是会受到当时的“现实”所影响的。
另外,这一类篇章中还经常出现其他人物(个体或者群体都可以),例如这篇中出现的“米开朗基罗”,同学们需要注意篇章中所要介绍的艺术家和这个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这种篇章中经常会有“代表作”作为例子。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样的篇章内容,大家可以选择TPO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练习,比如TPO32 L4; TPO48 L1。
如果把“人物”这样的要素给提炼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篇章中,具体人物的出现都能作为重点信号,比如3月1日的篇章,一篇地质学lecture中,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两位具体人物的重要性:
在这段地质学讲座中,教授介绍了地质学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地质学和历史地质学。物理地质学关注的是岩石、矿物以及地球内部的各种过程,而历史地质学则致力于揭示地球的起源和演变,探讨过去46亿年的地球物理和生物变化。教授提到,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自然界做出了一些观察,但这些观点并未基于实验或严谨的观察,例如他认为岩石是由星星的影响形成的,地震是由地下火焰引发的,甚至认为地球内部生活着静止的鱼类。尽管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十分荒谬,但在当时却是基于当时的科学认识。直到1795年,苏格兰自然学家詹姆斯•哈顿提出了均衡作用学说(uniformitarianism),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目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规律也适用于地质历史。哈顿指出,缓慢而持续的地质过程,如山脉的逐渐抬升,可能与剧烈的地震或火山喷发一样,深刻地改变地球。虽然哈顿的理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他的写作难以理解,导致他的理论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直到查尔斯.莱尔在35年后更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并通过《地质学原理》使均衡作用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再从“结构”上来看一下这个月份的特点篇章,仍然是选自于3月15日重复的一篇旧题(重复2024.08.24)
这节生态学课讨论了鸟类迁徙的导航方式。许多鸟类会在不同季节进行长途迁徙,如燕子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迁徙,而白鹳则在欧洲繁殖,冬季飞往非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认为鸟类在寒冷季节会冬眠,但后来人们发现鸟类是按季节迁徙的。
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开始研究鸟类如何在成千上万公里的迁徙中找到回家的路。最初提出的“太阳导航假说”认为鸟类利用太阳的位置来导航,但实验表明仅靠太阳无法完成导航。因此,科学家提出了“磁场罗盘假说”,认为鸟类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变化,利用磁场来判断方向。然而,这两个假说无法解释鸟类如何确定起始位置,或者在遭遇风暴时如何调整航向。
1970年代,意大利的研究者提出了“嗅觉地图假说”,认为鸟类可能依靠嗅觉来导航。实验表明,能够嗅到气味的鸽子能够更快速地找到家,而无法嗅到气味的鸽子则需要更长时间。支持这一假说的研究非常有说服力,尽管有些科学家仍对此表示怀疑。
这一篇中体现出来了lecture的“典型”结构,开头介绍一种现象(或者某个领域的研究问题/谜团),后文给出一种或几种理论(解决方案或者假设)。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在听取过程中识别这样的篇章结构,至少可以对于某些特定内容有预警,比如“文中有几个理论?“ ,“这些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样的基本内容,还有“这些理论是否有被支持或者推翻”这样的进阶内容。
这一篇还有一个特别“棒”的特点,它在提醒我们文章结构层次可以根据时间阶段和地点来作为信号(“古希腊”;“20世纪50年代”;“1970年代”,“意大利” ),并且再次证明了前文中对于“人物”重要性的强调。
这一次的考情复盘就到这里啦!希望同学们能够有小小的收获。
以上就是关于《托福3月考试回顾:听力题型似曾相识却又添新意,考情深度剖析》介绍。爱思学,您的教育规划师,提供全国托福培训机构课程免费试听,快速了解费用明细,排名、校区地址,欢迎咨询预约。
来源:爱思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