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红利不仅为体育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更将建筑产业推向“体育基建+多元运营”的新赛道,既带来万亿级市场空
2025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红利不仅为体育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更将建筑产业推向“体育基建+多元运营”的新赛道,既带来万亿级市场空间,也对行业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一、政策锚定三大核心赛道,建筑产业迎确定性机遇
《意见》从场馆建设、户外运动、冰雪经济三大维度释放需求,为建筑企业划定清晰的业务拓展方向。
1,体育场馆建设:2万亿市场的“新建+改造”。主要有三大发力点:
新建场馆:聚焦社区健身圈,规模化布局
以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为核心,预计新增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运动场地等设施超5万个。这类项目多采用标准化设计与快速建造模式,且优先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清单,资金保障度高,适合建筑企业批量承接。
改造升级:绿色智能转型,激活存量空间
针对现有体育场馆,推动绿色低碳改造(如光伏屋顶、节能照明)与智能化升级(如智慧票务、赛事直播系统),涉及改造面积超1亿平方米。此类项目对建筑企业的技术整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融合建筑施工、新能源、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
特色场馆:新兴项目催生高价值订单
低空运动基地(如直升机起降坪、航空模型赛场)、冰雪运动中心、电竞场馆等特色项目需求激增,单项目投资规模可达数十亿元。例如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通过专项债融资15亿元,建成后实现“中超联赛+演唱会+商业展览”多业态运营,年营收超3亿元,为建筑企业提供“建设+运营”一体化合作范本。
2,户外运动基础设施:10万公里步道带动“体育+旅游”融合。释放两大增量市场:
国家步道体系:万亿级线性工程机遇
规划新建及改造国家步道、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超10万公里,单公里造价约200万元,总投资规模达2000亿元。这类项目多沿自然景观带布局,需兼顾生态保护与通行功能,适合具备生态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
营地经济:中小规模项目成增长亮点
露营基地、房车营地、山地户外运动营地等配套设施需求爆发,单个营地投资规模在500万-5000万元不等。典型案例如浙江莫干山国际露营基地,由建筑企业以“设计-采购-施工”(EPC)模式总承包,集成木屋住宿、攀岩墙、骑行道等设施,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体育+旅游”跨界收益,为建筑企业打开轻资产运营入口。
3,冰雪经济:北方建筑企业的“第二次增长曲线”。有两大业务增长点:
冰雪场馆建设:高投资项目集中落地
北方省份将新建一批室内滑雪场、冰球馆、冰雪运动培训基地,单项目投资规模超5亿元。此类项目对低温施工、制冷系统安装等技术要求苛刻,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年营收超8亿元,为建筑企业提供“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范本。
设备更新:500亿市场的长期运维机遇
随着冰雪场馆运营年限增加,制冷系统、造雪机、冰面维护设备等更新需求旺盛,预计到2030年设备更新市场规模超500亿元。建筑企业可通过承接设备安装、定期维护等业务,从“一次性施工”转向“长期服务”,提升客户粘性。
二、政策配套多元支持,破解建筑企业“资金+技术”痛点
《意见》不仅释放需求,更从融资、技术、模式三方面提供保障,帮助建筑企业降低准入门槛、提升盈利空间。
1,融资渠道:多维度资金支持降低资金压力
政府资金:专项债+预算内投资优先倾斜
明确将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彩票公益金重点向民生类体育项目倾斜,缓解建筑企业的垫资压力。
市场化融资:REITs+信贷+上市融资多路打通
支持体育场馆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如已上市的广州体育馆REITs),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体育设施建设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体育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拓宽长期资金来源。
2,技术创新:智能化、绿色化成行业准入标准
《意见》提出“强化科技支撑”,要求体育设施建设采用新型建材、智能装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例如在冰雪场馆建设中,需应用低温混凝土技术、环保型造雪剂;在智慧场馆改造中,需集成5G、AI视频分析等技术,这倒逼建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跨领域技术团队。
3,转型挑战:从“施工方”到“全产业链服务商”的跨越
7万亿体育产业盛宴并非 “人人有份”,建筑企业需突破以下三大核心挑战:能力挑战,从“单一施工”到“投建运一体化”的能力重构;技术挑战,从“通用标准”到“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升级;竞争挑战,跨行业企业入局,市场竞争加剧。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突围。
总之,7万亿体育产业目标下,建筑产业的机遇不仅是“建场馆、修步道”,更是向“体育+文旅”“体育+科技”“体育+运营”融合领域延伸的战略契机。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更需尽快完成以下三大转型:
角色转型:从“施工承包商”转向“体育设施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技术转型:从“传统建造”转向“绿色智能建造+技术整合”。
模式转型:从“政府项目依赖”转向“政府+社会资本+市场化运营”多元合作。
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万亿级产业升级中,从“参与者”成长为“领军者”。
来源:另眼看体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