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的人,请疯狂做这5件小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4:54 2

摘要:上午工作时,明明只是开了两个会,脑袋就像被掏空,连午饭都懒得去想吃什么;

这是你的日常吗?

每天起床都很困难,日常觉得“电量只有 30%”;

上午工作时,明明只是开了两个会,脑袋就像被掏空,连午饭都懒得去想吃什么;

晚上回到家,原本计划健身、读书,结果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心里满是内疚——可就是提不起劲。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缺觉”的问题。

但你会发现,即使周末补了十几个小时的觉,身体还是沉重,精神依旧低落。

越来越多人开始问:

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能量很低”?

能量低,并不只是身体的困乏,它往往是身体、心理、情绪、关系、意义多重层面的消耗叠加。

换句话说,我们缺的并不是睡眠,而是一个完整的能量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如何科学地提升能量。


0
1

从身体出发:

什么才是恢复性休息?

很多人以为“睡够了”就能恢复能量,但研究发现:

休息≠睡眠

美国学者 Sood 等人提出过一个“七种休息”模型,指出人类真正需要的休息远不止躺在床上。这七种包括:

身体休息:睡眠、午休,或让身体放松的拉伸、按摩。

心理休息:减少持续的信息处理,比如冥想、在工作间隙短暂闭眼。

感官休息:暂时远离屏幕、噪音和信息轰炸。

创造性休息:接触艺术、自然,让大脑有新的灵感输入。

情绪休息:允许表达真实感受,而不是持续压抑。

社交休息:减少和“消耗型关系”的接触,多与“滋养型关系”相处。

精神休息:通过价值感、信仰或内心连接获得安定。

因此,无论你怎么补觉,还是觉得累得不行。

可能是因为你缺的是“情绪休息”或“感官休息”,而不是单纯的睡眠。

对此,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
优化睡眠质量

固定作息、睡前减少蓝光、避免咖啡因。研究显示,规律睡眠比“补觉”更能恢复能量。

2)利用“超日节律”休息

人体大约每90分钟会经历一个能量循环,工作 90 分钟后休息 10-15 分钟,能显著提升专注度。

3)安排感官休息

例如中午出门散步 10 分钟,不带手机,让眼睛和大脑都“降噪”。

4)创造性充电

看展、旅行、哪怕只是翻一本画册,也能激发创造力,让人恢复能量。

可以说,身体休息是能量的“地基”。

但如果只停留在这里,我们的能量系统依然会有漏洞。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让人感到精疲力竭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还有“心理和情绪的消耗”。



02

调节情绪:

减少能量的“漏损”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波动对能量的影响远大于身体负荷。

2016 年《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表明,职场中因人际冲突产生的负面情绪,比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更容易导致“情绪倦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全无”。

为什么情绪会消耗能量?

首先,注意力被占用:

负面情绪让大脑不断反刍同一个事件,注意力资源被大量消耗。

其次,生理反应被激活:

焦虑、愤怒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本来该留给行动的能量被用来紧绷。

最后,自我攻击:

当我们陷入“我是不是做错了”、“别人是不是讨厌我”这样的自我怀疑时,能量被无形中一点点耗尽。

所以,能量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学会情绪调节。


具体怎么做呢?

1)给情绪命名

美国心理学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的研究表明,准确标记情绪可以显著降低情绪的破坏力。

比如,把“我很糟糕”换成“我感到焦虑”,大脑会更容易找到对应的应对策略。

2)练习“情绪呼吸”

规律的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应激激素),帮助恢复平静。方法很简单:

吸气 4 秒 → 屏息 2 秒 → 呼气 6 秒,每天 3-5 分钟。

3)重建解释框架

同样的事件,解释不同,能量损耗完全不一样。

❌“同事今天没有回复我信息,是不是讨厌我了?”

✅“可能他真的太忙了,还没来得及看。”

这种“认知重评”策略,被大量研究证明可以缓解负面情绪,减少能量流失。

可以说,能量的流失,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多少事,而是因为我们在情绪里纠缠太久。

学会情绪调节,就像给能量系统修补漏洞,让我们的精力真正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03

进入心流:

获得能量的加速器

你偶尔会不会有这种情况:

明明忙了一整天,却丝毫不觉得累,反而越做越兴奋?

比如写作时手感爆棚、画画时忘记时间、打游戏时全神贯注到连饥饿都忽略。

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

心流为什么能带来能量?

在心流中,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它们让我们专注、愉悦、充满动力。

研究表明,心流不仅让人短期内精力倍增,还能长期提升幸福感和抗压能力。

换句话说,心流不是在消耗能量,而是在“充电”。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关心流”呢?

1)微型心流

即使是洗碗、整理房间这种小事,也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比如 10 分钟完成)和专注投入,体验到小小的心流。

2)兴趣驱动

在工作和学习之外,培养一两项真正感兴趣的活动(音乐、运动、手工)。同时,选择的活动要与自身能力平衡。

太难会焦虑,太简单会无聊。只有当任务的难度刚好匹配我们的能力时,才容易进入心流。

例如,健身时给自己加 5 公斤的重量,而不是一开始就挑战专业运动员的级别。

3)环境管理

打造一个“心流友好”的环境——安静、无干扰、有明确的任务指引。

研究表明,分心是心流的最大敌人。关闭手机提醒、留出完整的时间段,是进入心流的必要条件。


04

关系的滋养:

高质量链接带来能量

很多人以为社交只会耗能,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关系实际上是最好的“能量充电宝”。

比如: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一小时,反而满血复活,甚至产生新的灵感;

而和一个爱抱怨、消耗你精力的同事聊 10 分钟后,你感到身心疲惫。

高质量的互动不仅仅让人开心,更是在无形中“充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主动寻找“滋养型关系”。

减少与“耗能型关系”的接触频率。

其次,培养“微连接”习惯——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共同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增加积极感受和心理安全感。

最后,学会在关系中给予。

研究显示,利他行为本身能够提升能量感,这也是为什么帮助别人或分享经验会让人心情愉悦、充满动力。

05

意义感:

内心的永动机

有很多人,即便休息了、吃饱了,整个人还是空虚、疲惫。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往往与意义感缺失有关。

Martela 与 Steger的研究表明,感受到生活意义的人,能够更好地抵抗疲惫和压力,心理能量更充足。

比如两个同样加班到凌晨的人:

一个觉得“我被迫打工”,感到焦虑和无力;

另一个觉得“这是为了实现我的理想”,虽然同样疲惫,但心理上却有动力和满足感。

意义感让我们的能量从身体层面上升到心理层面,形成持久的动力源。

想要增强意义感,可以从“小意义”开始:

完成每日的小目标、保持健康习惯、写感恩日记,这些行为能帮助我们重新感知生活价值。

同时,也要关注“大意义”:

将个人目标与家庭、社区或成长联系起来,让日常的努力与更宏大的价值体系产生联结。

意义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但它为能量提供了内在发动机,让休息、运动、关系滋养带来的短期充电,能够转化为长期动力。

写在最后

身体休息让你恢复,情绪调节让你不被负面情绪消耗,关系滋养让你在互动中获得动力,意义感维系让你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这些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能量循环。

拥有充足能量的人,并非永远不累,而是懂得如何与自己、他人、世界建立良性循环;

让每一次努力、每一份付出,都变成滋养自己的力量。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来源:米阳婚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