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门螺杆菌,身体会有四个明显表现!早发现真幸运,远离胃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10:21 3

摘要:那天,老李在单位食堂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回到办公室后却觉得胃里隐隐作痛。他没太当回事,还开玩笑说自己吃多了。

那天,老李在单位食堂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回到办公室后却觉得胃里隐隐作痛。他没太当回事,还开玩笑说自己吃多了。

几天过去,胃胀、反酸、口臭越来越严重,老婆一看他这状态,直接拉他去做了个胃镜。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你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老李一脸懵:“啥玩意?听着像个外星生物。”

可就是这个“听起来像外星人”的家伙,正在悄悄蚕食着无数人的胃。

幽门螺杆菌,不是什么新鲜角色。它已经在地球上安营扎寨了上千年。它不是病毒,也不是蛮不讲理的细菌,它是那种“笑里藏刀”、悄无声息地毁掉你胃健康的高手。

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它的“本体”是一种寄居在胃黏膜里的细菌,形状像螺旋,能在胃酸这样“酸得能腐蚀铁”的环境里安然无恙地活下来。

它靠着一根尾巴样的鞭毛,像开挂一样在胃里游走,还能分泌一些“化学武器”,破坏胃黏膜,让胃失去“铠甲”,暴露在胃酸攻击下。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这意味着两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带菌”。而其中,很多人根本无感,照样吃喝拉撒,丝毫不觉异常。

但它之所以让医生们如此忌惮,是因为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的细菌。没错,就是那种“确定会致癌”的级别。

很多人以为“胀气”就是吃撑了,或者肠胃不好。但当胃黏膜被幽门螺杆菌慢慢侵蚀,就像一层保护膜被撕破,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开始出问题。

食物在胃里“卡壳”,气体无法顺利排出,胃就像一个打了气的气球,鼓鼓的、涨涨的,晚饭吃不多也觉得撑。

有时候,甚至没吃什么油腻的东西,也会觉得胃里“翻江倒海”,这就是幽门螺杆菌在“捣乱”。

胃胀感如果长期存在,尤其是在没有明显饮食改变的情况下反复出现,那真的不能当成小事处理。

有人每天刷牙三次,嚼口香糖赛过广告模特,一开口却总是闻到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异味。嘴巴明明清爽,味道却来自深处——胃。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在胃里“造反”,它分泌的某些物质会与胃酸反应,释放出某些含硫化合物,类似臭鸡蛋的味道。这些气体通过食道“逆袭”出口腔,就成了难以掩盖的口臭。

而这种口臭,不是靠口腔护理能解决的,它的根源在胃。

如果你发现周围人说话时总是下意识后退半步,也许,不只是人际关系问题,胃里是不是住着“幽门小怪兽”,得查查了。

那种酸水涌上来的感觉,有时候真的是“酸到掉眼泪”。幽门螺杆菌破坏胃黏膜后,胃酸容易“逆流”,有些人甚至在躺下睡觉时也会感到喉咙那儿一阵灼热,就像整个食道都被泼了醋。

反酸,其实是胃的“自救信号”。

它在告诉你:“我这里出问题了,快救我!”但很多人选择无视,甚至用饮料、酸奶来“压酸”,结果只会让胃更惨。

长时间反酸不处理,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胃溃疡就可能接踵而来。

如果你最近突然变瘦了,但没有刻意节食,也没怎么运动,别急着开心。瘦,并不总是件好事。

幽门螺杆菌在胃里长期“作妖”,会让胃的消化能力下降,营养吸收变差。就像一个本来能炒十道菜的大厨,突然只会煮泡面了。人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自然就会瘦。

再加上它引发的慢性胃炎会让人食欲下降,本来看到烤鸡会流口水,现在连饭都懒得看一眼。这时候的身体,正在悄悄地“亏本经营”。

有个让人头大的真相是:即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症状。很多人“带菌”多年无异常,甚至终身和平共处。

但问题在于,一旦它开始活跃,就有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严重时甚至演变为胃癌。

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数据显示,在我国胃癌患者中,有超过70%的病例可追溯至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它不是每个人都要治,但每个人都不能忽视它。

胃癌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像一个潜伏的老狐狸,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到最终的癌变,是一个漫长且隐蔽的过程。

而幽门螺杆菌,就是这个过程的“幕后推手”,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蚕虫,一点点啃食胃的防线,直到胃无力反抗。

及时识别这些“隐秘的信号”,等于在关键时刻踩下了刹车。

除了做检查,生活中我们能做什么来防这位“不速之客”?

很简单:别让它有机会“上岗”。

吃饭时用公筷、避免频繁外食、饮食均衡、少吃腌制食物这些事,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的是“老话靠谱”。

很多家庭幽门螺杆菌的“代际传播”,就是因为共用餐具、亲密接触而导致的。

幽门螺杆菌不怕辣、不怕酸,它怕的,是你不给它机会。

现在的健康体检越来越普及,但很多人对胃的关注还停留在“吃点养胃的东西”上。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才是胃健康的核心起点

目前,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已经很成熟,包括呼气试验、血清检测等,简单、无创、准确率高。

如果你有上述表现,哪怕只是一个,也建议去查一查。

人总是在生病后才开始怀念健康,但胃这个器官,它不像头疼、发热那样“来得快去得快”。它的每一次不适,都是在告诉你:“我扛不住了。”

幽门螺杆菌不是洪水猛兽,但它就是那个会在你不注意时悄悄改变你身体轨迹的小角色。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它,也许,就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健康的底线。

别等到胃癌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健康从来不是跑赢别人,而是及时拉自己一把。

参考文献:

[1]林国乐,蔡建松,林朝辉,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5):489-49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数据[R].2023.

[3]王彦峰,李洪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2):1014-10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