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成为你喜欢的样子——看临夏市如何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7:04 1

摘要:围绕这一目标,临夏市把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发展过程,坚持“治理、改造、提升、通畅”一体推进,在城市发展中既追求速度、也追求温度,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精益求精。

初秋时节,地处西北的临夏市,暑气还未完全消散。

在老城区新华街的一处小广场,绿树浓荫下,老人们三五成群下棋打牌、散步聊天,悠闲自得;

在西城壕巷的绿茉咖啡馆,年轻人或点一杯咖啡打包带走,或坐下休息片刻,城市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在临夏市,有独属于小城的慢节奏,也有适合年轻人的时尚“调调”。

这一切,源于临夏市“把城市建设成为‘你喜欢的样子’”的目标和愿景。

围绕这一目标,临夏市把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发展过程,坚持“治理、改造、提升、通畅”一体推进,在城市发展中既追求速度、也追求温度,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精益求精。

近年来,临夏市的开发模式不断创新,人居环境更具品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魅力花都·公园城市”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这座黄河之畔的小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喜欢的样子。

“魅力花都·公园城市”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临夏市委宣传部供图

改造:让城市更宜居

傍晚时分,位于临夏市中心的八坊十三巷景区人头攒动。人群中,酱牛肉的香气飘荡在空气里,让人不由自主循着香气走进店铺。

这家位于景区中心的“老马家酱牛肉”店食客络绎不绝,店主马宏伟和妻儿煮肉、切肉、装肉,忙得不亦乐乎。

马宏伟端着煮好的酱牛肉。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八坊十三巷不仅是临夏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见证。

马宏伟是地道的“老八坊”,祖孙三代一直在八坊生活,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但感情再深,想起这里以前的环境,他还是皱了皱眉头,“巷道窄,公共卫生差。”

酱牛肉是马家传了好几代的传统手艺,但多年来,店铺一直开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就是因为八坊是片老棚户区,环境差,顾客不愿意光顾。

“老”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老”也是基础设施破旧、发展理念落后。

如何让八坊跟上城市发展步伐,让传统在现代依然绽放光华?

听群众呼声,问专家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思考论证后,当地党委政府的思路渐渐明晰: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

2015年,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搬迁原住居民的前提下,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保护建设和参与体验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

八坊十三巷改造前后对比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摄

2016年,八坊十三巷的改造初见成效,街道宽了、路面干净了、路灯变多了,马宏伟便把家里临街的一面改造为店铺。

“住在老宅里让我感到安心踏实,八坊十三巷的游客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城市的改造完善对于像马宏伟这样的老城区“原住民”来说,是工作生活便利舒适的美好改变。

10年过去,八坊还是那个极具临夏特色的八坊,八坊却早已不是昔日破旧脏乱的八坊。

游客在八坊十三巷游览。

同样位于老城区的新华街也是临夏市一片“烟火气”很足的区域,周围有学校、商业街、居民小区。

近些年,随着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原先规划的新华街地面停车位供不应求,特别在放学、周末高峰期,路上总是堵得水泄不通,街道中间的小广场也充满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临夏市城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走访周边群众了解需求,前期调研完成后,于2022年6月开始地下停车场的施工工作。

“地下停车场去年5月开始运营,共两层445个车位、41个充电桩。”城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拜涛介绍,目前该停车场的停车率达到80%。

新华街地下停车场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周边群众“停车难”问题。

老城区改造升级,位于临夏市东部的新城区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一座座新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的同时,断头路成为市民心中的“美中不足”。

“以前小区门前是不平整的土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关家台社区居民马娇回忆,路不好走、车乱停,充满了危险和隐患。

断头路就像城市堵塞的毛细血管,打通梗阻,才能通体活络。

2020年6月,关家台路(诚信路)开工建设,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及绿化工程。这段路全长2100.77米,2022年底竣工通车后,把临夏市南北两条主干道连接了起来。

航拍镜头下的关家台路(诚信路)。

断头路的打通,不仅让群众少绕路、更便利,也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宜居。

“新路通车以后,坐公交车、买东西、就医看病都近了不少。”对于马娇来说,绿化带中根据季节更换盛开的鲜花,让她的心情都随之明媚起来。

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这些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工作做好了,群众才能从中感受到具体而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临夏市用紧扣实际、富有成效的尝试和实践,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题中之义。

青年:让城市更多彩

许多年前,咖啡在临夏人的印象里还是一个“洋玩意儿”。如今,很多上班族习惯工作时带一杯咖啡,周末和家人朋友聚餐也会选在环境温馨的咖啡馆。

这一变化,绕不开一个许多临夏人都熟悉的名字——绿茉咖啡馆。

在牛津河畔的如光咖啡烘焙工厂,我们见到了绿茉咖啡馆的主理人——马索菲娅。

她很有名:2015年开了临夏第一家精品咖啡馆,在社交平台收获了大量“粉丝”;她很忙:经营两家咖啡馆,打理烘焙工厂,直播、写脚本、拍视频、做科普,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作为“90后”,她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代表着有激情、肯吃苦的临夏年轻一代。

马索菲娅(右一)和同事一起做杯测。

氤氲的咖啡香中,马索菲娅将自己的创业生涯娓娓道来。

“创业初期凭着一腔热血,跟父母借钱开了店,一开始还有新鲜劲,但是因为店里的饮品和食品没有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就门可罗雀了。”马索菲娅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天,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热情冷却,反而让马索菲娅静下来心来考虑出路。

“开店不是光有热情就好,还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思来想去,马索菲娅把店交给同伴,前往澳大利亚学习精品咖啡和西餐的制作,以及咖啡馆的经营。

一年后学成归来,绿茉咖啡馆上新了符合本土口味的特调咖啡和餐食,填补了临夏这部分市场的空白,客流量逐渐稳定下来。照看店铺之余,马索菲娅还做一些普及咖啡知识的视频,轻松的风格和有吸引力的内容,让不少外地的咖啡爱好者也慕名而来,店铺运营走上了正轨。

很多人问过马索菲娅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选择经济更发达、咖啡文化更普及的大城市开店?

对于她来说,临夏不仅是职场,更是家乡。

“每次回临夏都能看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硬件的改善,更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更自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家乡的变化,给马索菲娅勇敢去闯的底气和信心。

今年是绿茉咖啡馆开业的第10年,作为一名资深的咖啡师,这并不是马索菲娅职业规划的终点。

“自己烘焙咖啡豆,便于我们把咖啡的品控抓在自己手里,做出有差异化的产品。”这是烘焙工厂诞生的初衷。对于未来,马索菲娅还有着更远大的构想:希望可以做到咖啡豆的源头定制,让来自临夏的咖啡成为一个招牌、一种风格。

在这座城市,有很多像马索菲娅一样前来追梦的青年。为了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临夏市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实施59项服务青年政策措施,大力开展“青春助农”“创客下午茶”“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224笔5318万元,支持青年人才在科研教育、产业发展、志愿服务、数字电商等领域成才成长。

早上的绿茉咖啡馆,咖啡师们正在做准备工作。

一座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来源于接纳、关爱,更来源于支持。

2018年,22岁的祁尚忠从临夏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便在临夏市康保口腔专科门诊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祁尚忠专业基础过硬、工作踏实勤勉,但临时工的身份始终无法让他定下心来。

2022年,祁尚忠从院长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他可以申报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正式就业。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日常实践让祁尚忠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康保口腔专科门诊的一名正式员工。

“转正首先缓解了我的就业压力,前三年还有每个月1500元的补助,再加上工资,日子过得稳定轻松多了。”祁尚忠告诉记者,诊所先后有10余人通过该项目实现就业,大家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帮助年轻人解决工作难题的好政策。

祁尚忠(左一)为患者做治疗。

青年就业问题是关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记者从临夏市人社局了解到,今年临夏市共争取到支持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指标75个,毕业生三年服务期内每月可获1500元生活补贴,并享受保险等保障待遇。近五年,临夏市享受该项目补贴人数达415人。

围绕“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发展理念,临夏市精准聚焦青年稳定就业、创新创业、投身产业的发展目标,落实支持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政策举措,用最大努力、最大诚意帮助青年在这片热土成长成才、实现理想。

服务:让生活更便捷

10岁的李锦阳最近交到了几个志趣相投的新朋友,这让他的暑假生活比以往更有意义。

与新朋友的相识是在走路5分钟就能到达的三易小区物业公司活动室。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李锦阳今年暑假参加了“小红星”公益课堂,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听故事、写作业、做游戏,度过充实愉快的暑假时光。

“街道8个社区全面推广‘小红星’公益课堂,除寒暑假外,周末也正常开展托管、社会实践等各项服务,家长可根据需要随时报名。”东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慈胜伟介绍,这个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物业提供场地、志愿者报名参与的公益项目,已经成为辖区300多名学生的“第二课堂”。

三易社区“小红星”公益课堂上,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小红星”公益课堂不只是“托管班”,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除了课业辅导,我们还开设了书法、泥塑、音乐、舞蹈等兴趣课程,此外还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体验模拟法庭、参与物业工作,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了解社会。”三易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杨淑兰告诉记者。

今年是临夏市为了解决家长“看护难”开设“小红星”公益课堂的第5年。5年来,从辅导作业到外出研学,从单纯看护走向托育结合,“小红星”公益课堂的服务不断升级,引入文体活动、科学教育、社会实践、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等内容,让孩子们在假期收获知识与乐趣、增长见识和才干。

数据显示,“小红星”公益课堂在全市各社区已开展9000余期,参与志愿者6.8万余人次,服务青少年儿童超过16万人次。这一公益项目有效缓解了家庭托育压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

“一小”连着“朝阳”,“一老”连着“夕阳”,同样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67岁的张琴玲是一名太极扇爱好者,“刚退休时,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场所发愁”,这样的情况在2020年迎来改变。

2020年底,经朋友介绍,张琴玲来到新开不久的城南街道老年大学。她欣喜地发现,这里环境好、设施新、不收费,“再也不用为放音乐吵到别人担心了”。

老年大学离张琴玲家只有七八分钟的步行距离,多才多艺的她既担任太极扇班的老师,又兼任电吹管乐队的独唱,每周两个班各有两节课,还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

爱好有地方可展示、有同好可分享,这让张琴玲的退休生活过得格外舒心。67岁的她头发乌黑、眼神明亮,“身体好,心情愉快,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了”。

城南街道老年大学太极扇班的学员们正在练习。

成立之初,老年大学有8个兴趣班、100余名学员。这几年,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外出展演,老年大学吸引了300多名学员,兴趣班种类扩展到17个。

老年大学楼下就是城南街道风林社区养老幸福驿站的“幸福食堂”,老人们活动完,可以在食堂吃一顿可口的饭菜。

“厨师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餐食都做得清淡绵软、营养均衡。”城南街道办事处副书记米亚明说,食堂饭菜每天不重样,价格比外面餐馆便宜一半。针对辖区孤寡老人、特困群众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以及80岁以上老年人,食堂不仅免除餐食费,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幼有所育、老有所乐,城市的温度就藏在“事事有关心”的细节中,展现在“一老一小”由衷绽放的笑容里。

文旅:让城市更开放

如果用花代表临夏,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牡丹”。

86岁的临夏市民罗正华说,“以前牡丹只有一部分人家院子里才有,现在牡丹多得可以办节会。”

“牡丹和玫瑰”,是临夏市文旅局副局长海丽的答案。这正是临夏市提出的“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发展定位。

临夏牡丹有着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春末夏初,数万株牡丹竞相绽放,在大夏河牡丹长廊风情线上,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被姹紫嫣红的牡丹吸引,纷至沓来。

2025年5月11日,河州牡丹进入盛花期,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赏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从10余年前的牡丹节,到近几年的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临夏市围绕“牡丹”这一主题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时间线也越来越长。

今年,临夏市以河州牡丹为主体、河州文化为载体,精心准备了摄影挑战赛、自行车巡游、非遗展演等7大类80项文旅活动,邀请游客赏牡丹、品美食、看演出,《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实景文旅剧就是其中一项。

入夜,八坊十三巷景区华灯璀璨。随着音乐响起,《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实景文旅剧在街巷间上演。演员身着华美的服饰从古巷中缓缓走来,伴随着商队的驼铃声、商贩的叫卖声,带游客走进茶马互市的热闹场景。

《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实景文旅剧在八坊十三巷上演。

“今年以来,我们推出特色民俗文化演绎、玩偶嘉年华、花仙子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动,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崔治豫说,今年旅游旺季到来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1.3万人。

“八坊十三巷让我感受到一种动静皆宜的美,在热闹的主街上能看到精彩的演出,在安静的小巷里能看到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来自天津的游客王晓英(化名)高举手机,定格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现如今,玫瑰与牡丹“争奇斗艳”,也成为临夏具有代表性的花卉品种。

在临夏市枹罕镇就有一座“中国玫瑰超级工厂”,打破了“西北的荒漠里种不出玫瑰”的认知。

在临夏市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的智能温室里,喷雾、遮阳保温、水肥一体化等系统全部自动化控制,各色玫瑰娇艳欲滴、竞相绽放。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林介绍,目前鲜花港平均每天产出鲜切花20万枝,年产值达2亿元。

以花为媒,临夏市积极推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依托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等品牌节会,串联市域内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旅资源,实现了从“关门搞生产”向“开门运营鲜花港”的转变。

花卉市集、花艺沙龙、花香烘焙、文创专区……今年4月,临夏市花卉艺术中心开园迎客,中心设计游览动线,连接起花卉产业相关的温室、场馆、工厂,并植入展示、赏花、研学、美食、购物、打卡拍照等各类业态,做足美丽经济的“花样”文章。

4月30日,临夏市牡丹产业园花卉艺术中心举行开园仪式,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兰州游客李倩与朋友结伴在花卉艺术中心赏花打卡拍照、购买花卉伴手礼、参观鲜切花生产,“来之前就很期待,没想到‘赏花游’有这么丰富的玩法,体验感非常好。”

牡丹和玫瑰,这“两朵花”曾经只是城市建设的生态点缀,如今已经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发展地摊经济、开发文创产品、打造丰富多彩的文旅场景……临夏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文化铸魂、植入多元业态的方式,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767.69万人次、同比增长5.37%,实现旅游花费42.47亿元、同比增长10.76%。

随处可见的公园成为城市的“颜值担当”。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家乡的发展激励着我们勇敢迈向广阔天地求知、历练,也呼唤着我们怀揣赤子之心与建设热情,将在大城市积累的知识、眼界、资源带回来!”在前不久举行的临夏市青年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即将进入复旦大学求学的韩启梦语气坚定、充满激情。

正是这些年临夏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让像韩启梦这样的青年学子坚定了要将所学所长回馈家乡的信心。

建设一座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富创新、更加包容、生态更优美的临夏,是一项充满希望的工程。近年来,临夏市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满足居民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和形象;市民用专业所长投身产业发展、用创新思维参与基层治理、用互联网为家乡“云代言”。在城市发展之路上,临夏市正在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共同打造每个人都喜欢的城市。

来源:临夏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