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告倒计时显示80秒,实际播放83秒——这年头,连时间都能缺斤短两了,互联网平台的新型“鬼秤”正悄悄偷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广告倒计时显示80秒,实际播放83秒——这年头,连时间都能缺斤短两了,互联网平台的新型“鬼秤”正悄悄偷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最近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看视频前的广告时间总比显示的要长。这可不是什么心理错觉,而是实实在在的时间欺诈。红星资本局对几家主流视频平台实测发现,优酷视频标识119秒的广告实际放了123秒,芒果TV标识80秒的实际83秒,爱奇艺120秒的广告则放了122-123秒。
平台那边还振振有词,说什么“广告起播需要加载和缓冲”、“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糊弄鬼呢?技术原因能成为欺骗用户的理由?要是真需要多几秒,怎么不把倒计时调准了?这不是明摆着耍赖么。
法律怎么说?这就是欺诈!
律师们说得明白,这破事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涉嫌欺诈。
《广告法》第四条白纸黑字写着: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要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也规定消费者有知悉其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虚标广告倒计时,让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广告的真实时长,从而无法做出合理的消费决策,这明显侵犯了咱们的知情权。
公平交易权也被侵害了。视频平台或广告主通过额外占用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这就像去菜市场买菜,小贩在秤上做手脚,少你几两秤——只不过这次被称量的不是蔬菜水果,而是你的时间。
平台这么干不是无心之失,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策略。通过人为延长广告时间,既能提升广告曝光数据以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因此获取更多广告收益。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广告多出4秒钟,平台每天有数百万次广告播放,那一年下来‘偷’的时间能多赚多少广告费?”
消费者或许并不计较这几秒的时间损失,可一旦察觉时间被暗中操纵,便会产生强烈的被愚弄感和背叛感。这种心理伤害将引发用户对平台的负面情绪与抵制行为,严重破坏品牌信任。
当用户发现连最基本的倒计时都可以被操纵,又如何相信平台在其他方面的承诺?
目前针对互联网广告计时缺乏强制性统一技术规范与第三方监测机制。《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现有法规也未对计时准确性作出明确约束。
这类监管空白,给了平台可乘之机。违法成本低,加上大部分用户不较真、无所谓、没注意的心理,让这种行业潜规则得以存在。
一些视频平台凭借独播剧、独家内容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选择。即便用户察觉计时存在问题,也往往因内容依赖而继续使用。这让部分平台有恃无恐,更加漠视用户权益。
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最公平的资产。一天24小时谁也不多一秒。平台偷走我们的这几十秒,实则是偷走了对用户最基本的尊重。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平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尊重用户、注重细节的平台,往往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反,那些只会算计用户、耍小聪明的平台,最终会被用户抛弃。在广告时间上搞“鬼秤”,称出了视频平台信誉“分量不足”。
坚守诚信底线、珍惜用户信任、完善细节管理,平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赢得商业口碑。
平台那边还找借口,说什么“广告起播需要加载和缓冲”。
可拉倒吧,技术问题能成为欺骗用户的理由?
明码标价是做生意的本分,时间标识不准就是诚信出了问题。
这年头,连时间都能缺斤短两,还有什么不能造假?
监管该出手整治了,把我们的时间还回来。
用户也不是好欺负的,一旦发现被愚弄,信任崩塌了,平台失去的远多于那偷偷摸摸多出来的几秒广告价值。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