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传统动辄数百平方米的海底捞大店相比,这家社区店的体量明显“瘦身”,面积仅约为200平方米,但营业时间却从早上6点到凌晨3点,几乎覆盖了一天的全部餐饮需求。
火锅赛道有新动作!海底捞又出新招儿了。
麻花1.5元一个、茶叶蛋2.5元一个、银耳粥3元一碗……海底捞在家门口“出摊了”。
9月8日,海底捞全国首家社区店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玖耀里商圈开业。社区店不仅能涮火锅,还售卖早餐、主食、熟食和甜品饮料等。
与传统动辄数百平方米的海底捞大店相比,这家社区店的体量明显“瘦身”,面积仅约为200平方米,但营业时间却从早上6点到凌晨3点,几乎覆盖了一天的全部餐饮需求。
△海底捞社区店。(图片源自“玖耀里”微信公众号)
“又多了个早餐铺子,连锁品牌吃着也放心。”一位居民说。早餐时段,海底捞社区店外的餐车吸引着过往市民的注意,早点品种丰富多样,还有手工现制酱猪肉包、牛肉胡萝卜包、冻豆腐粉条包等,主食售价在2.9元至4.5元之间。
△海底捞社区店售卖的早餐。(图片源自“玖耀里”微信公众号)
△海底捞社区店早餐价目表。(图片源自大众点评)
早餐时段后,这家海底捞社区店则变回大家熟悉的样子,食客在店里调小料、涮火锅,店外的熟食档口售卖五香熏鸡、酱牛肉、兔腿、麻辣小龙虾等熟食,以及各类甜点和饮料。店外还设置了户外就餐区和“泡泡屋”,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户外用餐需求。
△海底捞社区店的“泡泡屋”。(图片源自“玖耀里”微信公众号)
海底捞社区店经理王女士介绍:“我们更贴合当地社区的生活节奏,提供便民服务。比如说我们目前在推进档口产品的外带服务,很多居民遛个弯可能就过来购买一些食品,包括卤味、凉菜和炸货,品类也比较丰富。”
目前,来这家店铺用餐的顾客多为周边社区居民,其中“银发族”消费者占到不小的比例。“开业当天就来吃了,以后想吃火锅不用往外面跑了。”一对带着小孙子的老夫妻表示,最近已经光顾了两回,“没想到这家店还卖早餐和熟食。”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收集邻居们的反馈,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和服务。预计后期会有卤味、烧烤、拌饭等多元化的品类上新,为邻里提供更方便、丰富的用餐选择。我们希望海底捞社区店不仅是一家火锅店,更是一位好邻居,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该店负责人表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发帖称,海底捞部分城市的门店员工开始将卖早餐、盒饭和冒菜的餐车推到街头售卖。
△图片截自小红书。
近一年多来,海底捞布局频频,接连推出臻选店、夜宵店、亲子店等不同主题店。这次瞄准社区赛道,其项目负责人说:“希望追求人与人之间一种信任的关系。我们觉得邻里关系还是非常好的,海底捞也是你的邻居,到邻居家来吃个饭没有那么生疏,也不一定非要讲什么仪式感,就是串个门、吃个饭而已。要把它变得更加温馨、更加信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随着商圈门店布局愈发密集,海底捞正在尝试通过向社区等市场下沉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大小通吃,所有的年龄段通吃,所有的场景通吃。它就是去突破原有的单一品类的模式,利用它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粉丝效应以及完整的供应链去进行一个大融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餐饮部主任孙工贺认为,从“苏超10元球票撬动人均300元文旅消费”这一现象级事件就能看出,服务消费已经从功能供给转向情绪联结,“当‘情绪价值’成为流行,社区餐饮连锁门店正进化为城市毛细血管级的情绪供应站,社区商业的‘熟人社会’属性,使其成为情绪价值供给的最佳载体。”
朱丹蓬认为,从便利的角度,企业应该贴近消费者,让消费者的便捷性更加提升,让服务体系更加升级,让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进一步增强。这也是中国整个零售行业、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业收入为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集团溢利为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财报称,利润下降受翻台率下降以及产品、场景等创新模式方面的初期调整影响。
财报指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着重推出差异化服务,如打造特色产品场景、夜宵场景、亲子互动、宠物友好等主题店型。日前,海底捞推出了人均消费近700元的新店型——海底捞·臻选店。此举被视作是海底捞“试水”高端餐饮、大幅向上突破客单价的尝试。
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的夜宵场景主题店已改造近30家,主打鲜切鲜活产品的标准版主题店已营业超过50家。
“餐饮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激烈但不乏机遇的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正是考验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精细化布局的时候。”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底捞将持续与消费者沟通,挖掘细分人群的用餐需求,用产品创新、店型创新、服务创新深入不同场景,提供更精准的用餐体验。
你经常去海底捞吃饭吗?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商报综合自北京市昌平区商务局、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新闻广播、中国基金报等
来源:中国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