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羊 师道传承|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胡燕妮:以初心致匠心,用温度标注成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6:44 1

摘要:在教育事业的璀璨星河中,既有数十年深耕不辍的资深园丁,也有正初绽光芒的青春力量。来自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的胡燕妮老师,从教虽仅有四年,却在并不漫长的三尺讲台时光中,以一片教育赤诚和深入的教学思考,于孩子们心田播撒希望的种子。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对“教

在教育事业的璀璨星河中,既有数十年深耕不辍的资深园丁,也有正初绽光芒的青春力量。来自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的胡燕妮老师,从教虽仅有四年,却在并不漫长的三尺讲台时光中,以一片教育赤诚和深入的教学思考,于孩子们心田播撒希望的种子。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谱写了一页页温暖而生动的育人篇章。

以人格滋养,助每颗星辰发光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是胡燕妮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注脚。

在胡燕妮看来,“教育家精神”从不是追求培养多么顶尖的人才,也无关学生的名次高低、未来成就大小,核心在于“促进人格的培养与意识的觉醒”。她始终相信,教育是用爱心、耐心和智慧点亮每个孩子内心的过程——帮性格内向的孩子找回自信,教面对挫折的孩子学会坚韧,让每个孩子拥有感知幸福、传递温暖的能力,看着他们从懵懂走向清晰,从迷茫走向坚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便是“教育家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最鲜活的体现。

就像她常对自己说的:“我们或许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霸’,但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能清晰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四年育人路,一颗小星星的“追光”与“发光”

提及从教4年来最感动的育人故事,胡燕妮的思绪立刻停留到那个曾“怕数学”的小男孩身上。

三年级时,转班来的李子(化名)数学基础薄弱——连最基本的乘法口诀都背不熟练。起初,胡燕妮每天放学后陪着李子背口诀、练计算,手把手教他握笔演算,李子的成绩偶尔有小幅进步,可没过多久,又会因为贪玩、偷懒打回原形。一次次的反复,让李子对数学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重,甚至看到数学题就会下意识躲闪。

转机出现在期末复习的一次练习中。那天,胡燕妮批改男孩的题单时,惊喜地发现整张卷子只错了一个空。仔细一看,这张题单考查的是“方向与位置”,恰好避开了男孩最薄弱的计算环节。她没有忽略这个小小的进步,反而在全班同学面前,郑重地举起男孩的题单:“大家看,这次李子同学的‘方向与位置’全对,这说明他特别用心,是咱们班的数学进步之星!”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自发的掌声。李子坐在座位上,脸颊涨得通红,眼神里却闪着从未有过的光亮。那一天,他第一次拿到了数学学科的小奖状,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了书包最里层。

从那以后,李子像是变了一个人。他开始主动拿着数学课本问问题,课间会凑到讲台前看其他同学做题,就算计算依旧很慢,也会一笔一划地演算,再也不会轻易放弃。看着李子从“怕数学”到“爱数学”,从躲闪到主动,胡燕妮感慨道:“就像看见一颗被乌云遮住的小星星,终于挣脱了束缚,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敢于尝试的勇气

“比起知识和技能,学生最需要从老师这里获得的,是敢于尝试的勇气。”这是胡燕妮从教4年来最深刻的感悟。在她看来,知识可以通过课本慢慢学,技能能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但如果孩子失去了面对“我可能会做错”的勇气,就算再简单的知识,也难以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就像那个怕数学的李子,他并非学不会乘法口诀,而是每次犯错后,都会在心里给自己贴上“我就是不行”的标签,久而久之,便对数学产生了畏惧。

“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就像走一座陌生的迷宫。知识是地图,技能是脚步,但如果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再详细的地图也没用。”她常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做错了没关系,老师会陪着你们一起改;不会做也不可怕,我们可以一起慢慢学。”

有一次,班里一个女孩因为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急得掉眼泪。胡燕妮没有直接告诉女孩答案,而是蹲下来,轻轻擦掉女孩的眼泪:“我们先不着急算结果,你告诉老师,这道题里有哪些数学信息呀?”在她的引导下,女孩慢慢平复情绪,一点点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自己算出了答案。那一刻,女孩眼里的委屈变成了惊喜:“老师,我原来可以做对!”

胡燕妮始终坚信,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是帮孩子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钥匙”。一句“你能行”,一句“我陪你”,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在探索的路上少一点恐惧,多一点底气,就算走点弯路,也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科技赋能,让AI成为“看见孩子”的助手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少人担心“AI会取代老师”,但在胡燕妮看来,科技从来不是教育的“对手”,而是“助手”——它能帮老师更精准地“看见孩子”,让教学更高效、更有温度。

这几年,胡燕妮一直在学习如何将AI融入数学课堂。她会用AI生成生动的情境动画,把抽象的“百分数”变成超市打折的场景,把枯燥的“几何图形”变成搭建积木的游戏,让原本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的孩子,主动凑到屏幕前讨论;她会让学生和AI进行智能对话,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提问,AI的实时答疑帮孩子及时扫清思维障碍,而她则能腾出更多时间,关注那些需要一对一引导的学生;她还会借助AI生成的个性化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练习,让基础弱的孩子巩固知识点,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拓展思维深度。

“但我始终清楚,AI再智能,也替代不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胡燕妮举例说,AI能精准批改作业,却看不到孩子做对难题时眼里的光;AI能讲清解题步骤,却给不了孩子做错时那句“我们再试一次”的温暖。有一次,班里一个男孩用AI学会了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却因为不确定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迟迟不敢举手发言。胡燕妮看出了男孩的犹豫,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你的方法很特别,要不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得到鼓励的男孩,鼓起勇气站上讲台,清晰地讲出了自己的思路,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科技是为了让教学更精准,而不是让教育失去温度。”胡燕妮始终坚信,学习AI、运用科技,是为了把重复的工作变高效,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最终留出更多时间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去回应他们的内心需求,让育人这件事,既有理性的方法,又有温暖的内核。

从教4年,胡燕妮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在平凡的教学日常中,用初心守护着每个孩子的成长,用热爱诠释着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她所说:“教育不是一场盛大的表演,而是一场温柔的陪伴。我愿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灯人’,用理性的光指引方向,用温暖的光驱散迷茫,陪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