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南阳市气象台最新资料分析,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9月10日夜里至12日白天我市将出现大范围较强降水天气。主要强降水时段集中在11日,全市大部有大雨或暴雨,局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50-80毫米,局部可达
一、预警信息
根据南阳市气象台最新资料分析,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9月10日夜里至12日白天我市将出现大范围较强降水天气。主要强降水时段集中在11日,全市大部有大雨或暴雨,局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50-80毫米,局部可达100-12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20-40毫米。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中小河流洪水、城乡内涝及农田渍涝,对道路交通、在建工程、群众生活等影响较大,请注意及时防范!
二、具体天气预报
9月10日:多云转阴天,夜里有中雨,偏东风2-3级,气温23~28℃;
9月11日:阴天有大雨或暴雨(强降水核心时段),东北风3-4级,气温19~29℃;
9月12日:小到中雨转阴天,偏北风2-3级,气温18~26℃。
9月13日:阴天转多云,19~29℃,偏南风2~3级。
9月14日:多云转阴天,21~31℃,偏南风2~3级。
9月15日:阴天有小到中雨,23~32℃,偏北风2~3级。
9月16日:小雨转阴天,20~30℃,东北风4~5级。
9月17日:阴天有小雨,15~27℃,东北风3~4级。
9月18日:阴天有小雨,13~25℃,东北风4~5级。
市安防委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提醒:
(一)行业部门强化监测预警预报联动。气象部门要严密监视大气环流变化,加密云图、雷达数据研判,递进式发布短时临近预报、降水落区图及气象风险预警,每6小时向市安防委办公室、应急管理局报送雨情动态;加强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会商,完善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行业主管部门及基层责任人。水利部门要加密水库、山塘、水闸、河道堤防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巡查监测,重点关注薄弱堤段、险工险段水位变化,及时报送水情数据;实时监测中小河流水位,提前研判洪水风险,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自然资源部门要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山区村落、切坡建房点、尾矿库周边)开展“拉网式”排查,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监测,通过视频监控、人工巡查结合方式,实时掌握隐患点位移、裂缝等变化,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启动预警。住建部门要重点监测建筑施工工地、户外作业区域、城市易涝点(下穿式立交桥、地下管网),实时反馈积水情况;交通部门加强桥涵、低洼路段、临水临崖道路监测,动态更新路况信息;文旅部门要对景区步道、涉水项目、户外游乐设施开展实时监测,遇强降水立即暂停运营。农业农村部门要监测农田墒情,提前预判渍涝风险。发改、通信、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加强对城乡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巡查维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程监测和巡查值守,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水库等重点水域的安全管理,发现险情及时处置。
(二)各县市区做实物资队伍预置。各县(区、功能区)安防委、应急管理局要扛牢属地责任,提前预置力量,确保“险情发生即能处置”。一是精准摸排预置需求。对照辖区内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村落等重点区域,摸排排涝设备(水泵、抽排机组)、救生器材(救生衣、冲锋舟)、应急物资(帐篷、饮用水、照明设备)及应急电源等需求,完成物资清点、检修,确保性能完好。二是科学部署应急队伍。整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救援力量、民间救援组织及行业专业队伍(如电力抢修队、市政排涝队),及时将队伍预置到重点风险区域周边,明确值守点位、联络人及响应流程,确保15分钟内可抵达险情现场。三是建立物资调度机制。设立县级应急物资临时调度中心,开通24小时调度热线,实时掌握辖区物资消耗、补充需求;加强与邻县(区)协作,建立跨区域物资互助机制,避免出现“局部短缺、调度不畅”问题。
(三)积极报送风险隐患信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以及“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等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依据《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应急厅〔2021〕6号)、《河南省灾害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成功避险避灾奖励暂行办法》等文件通知要求,动员各地灾害信息员与网格员对本地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通过“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系统”上报相关信息。各级协调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早处置,竭力将风险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各地应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呈报,给予信息报送员、联络员或协调员等相关人员适时奖励。
(四)全力推进提前避险转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应转尽转、提前转移”为原则,视情提前避险转移,确保受威胁群众安全。各县(区)要制定“一户一策”转移方案,明确转移路线、安置点(如乡镇敬老院、学校礼堂)、责任人及交通工具;完成转移对象摸排登记,通过村(社区)广播、短信、网格员上门通知等方式,告知转移时间、注意事项,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循环播放避险转移知识,提高群众主动避险意识;鼓励群众发现险情后及时上报。
(五)严格值班值守与信息报送。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讯畅通;如遇重大险情灾情,第一时间按规定上报,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
来源:南阳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