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节,这座地处贵州西北部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里,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静静矗立,它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红色精神的不朽丰碑,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岁月。而在这段历史中,周素园的传奇一生与之紧
毕节,这座地处贵州西北部的城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里,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静静矗立,它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红色精神的不朽丰碑,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岁月。而在这段历史中,周素园的传奇一生与之紧密交织,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贡献力量,不断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事迹,也成为了旧址所承载精神的生动注脚。
历史溯源:时代与人物的初遇
周素园于1879年3月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家排行第九,天资聪明, 从小勤奋学习,聪敏过人, 16岁就考取了秀才,19岁考为贡生。旧址即原为老周素园先生的住宅,是始建于清代末年的二重檐悬山式青瓦屋面楼房,在漫长岁月里,它历经变迁,1936年2月迎来了命运的重要转折。当时,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抵达毕节,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凝聚一切抗日力量,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领导人积极推动,贵州抗日救国军应运而生,这座建筑被选定为司令部驻地,自此成为贵州抗日救亡战线的核心枢纽之一。
投身革命:早期的奋斗与探索
1905年,周素园在贵州士绅李端棻、于德楷开办的贵州铁路矿公司担任文案,期间参与反清活动。1907年,其参与创办贵州第一份日报《黔报》,以笔为剑,宣传爱国思想,为贵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思想和组织准备。随后,他与张百麟等人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学社全体加入同盟会,广泛传播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势力迅速壮大。1911年11月4日任大汉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滇军唐继尧侵占贵州后,周素园先生被迫逃亡,辗转京、汉、沪、渝等地任职,经过十几年的徒劳奔波,周素园先生失望的回到家乡,但是他并没有绝望,依然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此后10年,周素园老先生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潜心总结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道路。周素园老先生在熟读历史和中外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的名著的同时,认真研读马列主义,从马列主义中,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红色交集:抗日救国军的崛起
1936年2月,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红二、红六军团占领黔西等地,有不明情况的基层干部,看到一座古旧宅院,猜测可能是地主之家,便带人去“打土豪”,但没想到的是在书架上搜出很多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书上密密麻麻的做了笔记,一看就是仔细研读过的。这些同志就很好奇“地主还读马列吗”。红军在周素园家中发现许多圈圈点点的马列主义书籍,红六军团的团长萧克和政治部主任夏曦也反复向他讲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特别着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和北上抗日的任务,这使迷茫中的周素园看到了光明,毅然踏上了革命道路。
这一时期,司令部旧址成为了贵州抗日力量汇聚的中心。旧址内的文物展览生动再现了那段历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大片国土沦陷,蒋介石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全国民怨沸腾。红二、红六军团的到来,给贵州人民带来了希望。
并肩战斗:在烽火中砥砺前行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毕节,继续北上抗日,周素园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坚决要求随军行动,红军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打算让他带上黄金,到香港买房居住,为抗日救国发挥作用。周素园老先生说:“我今年已经快60岁了,以前都没有找到光明,今天参加了红军,正是我这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死也要死在红军里。”贺龙听了,一拍大腿说:“我就欣赏这样的人,即使抬也要把他抬走”。
长征结束后,周素园先生到达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和礼遇,还见到了其他很多中央领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素园先生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并受毛主席亲自委派回西南,从事地方上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临行前,毛主席亲自写信给他,信中说道“我们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和革命的同志,并不觉得先生是在坐享优待,先生现在的工作和行止完全是由先生的兴趣和健康来决定的,先生毕竟是老年人,身体不比年轻人,这一点不仅我们应顾忌,先生自己也应顾忌,只有在比较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健康得到保证,工作才会更好些,之前先生提到回黔并组织工作的计划,先生如果已经做了决定这样做会更好些,我是全部同意的,先生是一个奋斗的人,何时走,我来看你。”毛主席对周素园老先生作了很高的评价。
精神传承:永恒的激励
周素园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不仅在革命和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勤奋的写作态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涵盖了广泛的历史主题,尤其是对中国及贵州近代史和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周素园先生的主要作品包括《贵州民党痛史》、《贵州护国护法两役战史》、《贵州陆军史述要》、《洪宪叛国始末记》等,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现了他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学造诣。此外,他的《素园书牍》、《待尽日记》和《光明日记》等日记类作品,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素园文集》,收录了他著述中的100余万字,显示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周素园先生的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贵州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宝贵窗口。
保护传承:红色基因永流传
如今,毕节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传承红色基因。1985年11月,贵州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认定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列其为第四批“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12月,省委组织部将其列为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自2009年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旧址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通过讲解、研讨、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入了解贵州抗日救国军的历史,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毕节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承载着贵州人民的抗日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周素园的传奇一生,更是这座旧址所蕴含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新时代,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贵州抗日救国军的精神和周素园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信念永远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贵州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