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认真总结武汉市2024年科普工作,部署2025年科普重点工作,研讨交流工作经验,更好推进年度科普工作开展,4月2日,武汉市科协在新洲问津缘科普产业基地召开2025年科普工作会。
为认真总结武汉市2024年科普工作,部署2025年科普重点工作,研讨交流工作经验,更好推进年度科普工作开展,4月2日,武汉市科协在新洲问津缘科普产业基地召开2025年科普工作会。
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若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科协副主席袁艳斌,武汉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杨杰出席会议。会议由市科协科普部负责人、三级调研员吴宇明主持。
新洲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蔡金莲致欢迎词。江岸区科协、武昌区科协、江夏区科协、东西湖区科协、武汉科技报等先后结合科普工作具体内容作典型发言。
当天,江城院士科普工作室推进会同步举行。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的代表,围绕相关工作介绍了江城院士科普工作室多年来在赋能科普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和实践案例。
吴宇明以《一主引领、四轮驱动,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年度科普工作报告,总结了2024年以来全市科普工作情况,并明确下一步重点工作。他表示,2024年里武汉市科协以提高武汉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品质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科普平台建设、特色活动组织、科普品牌打造、科普基础夯实为抓手,努力构建具有江城科普特色的“一主引领、四轮驱动”的江城科普工作体系,通过“加强科普平台建设”“精心组织特色活动”“持续加强科普品牌打造”“扎实夯实科普基础”等方面,推动全市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武汉市科普工作将进一步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围绕重点谋划”“注重平台建设,汇聚科普合力”“推进资源下沉,服务基层需要”“开展特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能力建设,夯实科普基础”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市科协将继续坚持科普工作的创新探索,持续加强江城科普品牌打造,立足当下,放眼全国,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武汉方案贡献武汉力量。
会上,大家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如何做好“科普+文旅”相关工作,如何策划更多更生动的科普研学等内容展开交流研讨。
“做科普需要情怀,也需要机制建设,更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全力构建大科普格局。”张若光对过去一年里各区科协、各有关单位围绕科普工作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对全市长期奋斗在科普工作岗位上的同志表示由衷敬意和诚挚感谢。他表示,过去一年,目前武汉市一区一品牌、一社区(村、校)一特色的科普格局基本形成。
张若光深刻分析了近年来科普工作在大环境下所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科普工作出现的九大发展趋势。一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向“政府引导、社会投入”转变;二是由“增量改革”向“存量发展”转变;三是由“供给侧主导”向“需求侧主导”转变;四是由“公益化模式”向“多元化投入模式”转变;五是科普赋能成为众多产业发展趋势;六是科普与科创发展相结合,呈双向扩充升级趋势;七是科普阵地呈弱中心化发展趋势;八是一般性、浅层科普知识的传播呈弱化趋势;九是科普事业发展呈国际化趋势。
张若光表示,新时代科普工作要顺应新形势,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倡导、市场主导、品牌先导”,要旗帜鲜明搞科普、大张旗鼓搞科普、智慧力行搞科普。对此,他围绕武汉市下一阶段科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要提高认识,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大使命。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靠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整合资源。要进一步围绕“大科普”这一“牛鼻子”做文章,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推动科普产业化发展。二要筑基赋能,健全科普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科普服务效能。要做好融合大文章,让科普与科技、文旅、教育等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新机制、新理念赋能,团结引领各方力量,形成多赢局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并优化资源配置。要注重高质量传播,强化科普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三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着力锻造新时代科协组织核心战斗力。要提升基层科普人员能力素质,打造全社会、全方位的专业科普队伍。推进资源下沉,服务基层治理。
武汉市各区科协主席、科普工作负责人;各院士科普工作室共建单位、承担单位代表;武汉市科普社会联盟、武汉市科普产业联盟以及武汉市乡村振兴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的成员单位代表;市科协科普部及新洲区科协科普工作人员等参会。
记者:张宇驰
通讯员:胡子君
编辑:赵雪婷
来源: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