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1分46秒的短视频,为何被播放了4亿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5:23 1

摘要: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旗台,汇聚在他们身上的,不仅有全世界的目光,还有亲人的期盼。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旗台,汇聚在他们身上的,不仅有全世界的目光,还有亲人的期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播一瞬”推出新媒体视频《联播一瞬 | 步履所至,皆是使命!他们满载期望 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央视新闻各平台发布。发布1小时,视频在视频号实现转发、点赞、火苗三个“10万+”;发布2小时,获得全网置顶,抖音、快手点赞量均超过100万;发布24小时,央视新闻抖音点赞超500万。目前,这条视频的全网播放量已超4亿,抖音点赞量733万,网友好评连连:“朴实的、真实的,让我们热泪盈眶”“家国情怀,皆现于此”。

发布即爆火,这条1分46秒的“爆款”视频,如何在九三阅兵的众多优质报道中成功出圈?在宏阔背景与大众情感之间,如何寻找连接的纽带,又如何以细节“填充血肉”?一起看看主创们的创作逻辑。

在重大事件的传播中,“典型人物”是连接重大主题报道与大众情感的极佳纽带。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我们能够给宏大主题找到可感知的微观视角。

2024年国庆节期间,我们曾深入国旗护卫队,记录拍摄升旗手张威的训练日常。制作的“五星红旗飘扬背后”短视频,在央视新闻和新闻联播视频号双双获点赞“10万+”。观众对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升旗手”这一身份也天然具备万众瞩目的属性。在如此盛大的阅兵式中,是谁将五星红旗升起?为何是他?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张威本人不仅是“优秀的升旗手”,也是“国旗护卫队的一员”,更是展现九三阅兵风貌的一个具象化切口。

作为升旗手,张威在升旗台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回到生活中,他是一位27岁的大男孩,是令父母骄傲的“威威”。当远在河南的父母,在电视中看到儿子将五星红旗升起,会有怎样的情感与表现。“亲情视角”是我们在策划过程中着力打磨的点,也是直击观众内心的点。

我们决定采用此前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传播中验证过的“Reaction 分屏”形式,通过上下两个画面将“阅兵现场的张威”与“家中观看的父母”连接起来,让“跨越千里的牵挂”成为视觉亮点,情感冲击力拉满。

为了能够拍好期待已久的那一刻,我们的记者奔赴河南记录张威父母观看直播的每一个细节,也同时拍摄大屏素材,为源新闻在大小屏的融合传播做好准备。

拍摄中,我们就在张威父母每天忙碌工作的超市中,记录了他们一边做着熟悉的工作、一边看电视交谈的情景。这样回归“日常感”,能够让拍摄对象更轻松。也是在这个场景,我们记录到了父亲紧张握拳,母亲偷偷擦泪说“黑了、瘦了”,两人轻拍肩膀分享喜悦的细节,令人动容。

完成九三阅兵升旗任务后,我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沟通,在国旗护卫队返回营区的大巴车上,对张威和他的战友们进行了现场采访拍摄。张威和父母视频通话分享成功的喜悦。战友们围坐在一起,“叔叔好,阿姨好,我们成功了”,大男孩们灿烂的笑脸与父母欣慰的表情呼应。这一刻,从细腻感人的亲情、战友情,到为九三阅兵成功庆贺的激动之情,让许多观众评论“看着他们,我也边笑边流泪”“是国家的骄傲,更是父母的骄傲”“看过他们在升旗台的庄重,这一次也看到了他们场下的笑脸”。

在与张威母亲聊天时,她提到“孩子把平时训练磨破的手套寄回了家”,这些白色手套的中指、无名指位置布满磨损痕迹,部分布料染上了国旗的红色。母亲抚摸着手套,聊起儿子的刻苦努力,眼眶微红,脸上却又泛起了笑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与儿子视频通话时,母亲多次说“威威,黑了瘦了”“威威,多吃点饭”,我们静静记录。这种真情流露,在播出后也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回顾这条视频的创作过程,从策划阶段的精准判断到拍摄时的细节打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数次红了眼眶,宏大叙事中的温情故事,是如此真诚,又如此深厚。

采编者心有所动,短视频才会有所动人。做短视频有技巧吗?有。但在技巧前面的,永远是真心中有真情。都说真诚无敌,这条短视频正是以真心捕捉真心、用真诚回应真诚。

我们相信,只要将镜头对准百姓、对准真情、对准家国情怀,就一定能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找到传播点、共鸣点。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