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曝光!13份外籍石油员工的心愿清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5:18 1

摘要:时隔两年,第二届“CPECC海外员工看中国”活动正式启动——9月9日,来自9个不同国家的13位优秀海外员工代表,将深入北京、玉门、成都、雄安等地,在油井与数据中心、蜀韵与新能源、古长城与复兴号之间,循着能源脉搏读懂中国,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念里,共赴跨

75年前

中国石油从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发

把“能源保供”写进基因

75年风雨兼程

如今,乘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

中国石油的能源脉络已延伸至五大洲

作为海外工程建设的中流砥柱

CPECC(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始终是这份理念的践行者

2023年9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石油“走出去”30周年之际,CPECC组织开展了首届“海外员工看中国”活动。

时隔两年,第二届“CPECC海外员工看中国”活动正式启动——9月9日,来自9个不同国家的13位优秀海外员工代表,将深入北京、玉门、成都、雄安等地,在油井与数据中心、蜀韵与新能源、古长城与复兴号之间,循着能源脉搏读懂中国,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念里,共赴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带着不同的憧憬

他们精心写下了13份心愿清单——

为一杯茶、一座城,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

沙特阿拉伯的赛义德(Mohammed Saeed Alshehri)是CPECC中东地区公司沙特增压站项目的沙化及培训经理。过去6年,他牵头搭建系统培训流程,助力一批批本地员工成长,成为中沙团队协作的“桥梁”。工作之余,他沉醉于中国茶的独特魅力,“冲泡时升腾的茶香,总能让我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此次中国行,他最想走进老茶馆,聆听这片土地上流传千年的故事。

南苏丹的安琪拉(Angela Mohamed Lino Buak)去年9月刚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凭借精通英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的优势,她满怀热忱地加入CPECC东非公司,成为一名市场开发专员,在国际客户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小我就向往中国,喜欢吃饺子,还喜欢穿精美的汉服。她的“必去清单”里,四川占据重要位置,“我想去熊猫的故乡,看圆滚滚的熊猫啃竹子,尝尝当地的盖碗茶,品味慢下来的中国味道。”

葡萄牙的雨果(Hugo Nogueira)与中国的缘分更为深厚,在CPECC海湾地区公司工作17年。他先后负责阿布扎比原油管道、巴布油田综合设施项目等重点项目的采购工作,去年还深度参与腾飞项目“智慧催交”“智慧物流”等智能平台的开发。生活中,他与来自中国大连的妻子结婚十年,每年暑假都会带女儿来华感受中国文化。这次中国行,他想去CPECC总部参观,和各国同事交流不同的文化故事,回家讲给女儿听。

登长城、乘高铁,惊叹中国发展速度

巴基斯坦的乌马尔(Noonari Umair Jan)在CPECC东非公司做了8年的计划工程师,深度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建设,负责计划控制、进度款回收等多个核心工作。认真友善的他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此次他最期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们会面,“我想登上万里长城,亲身感受中国的工程奇迹,还想品尝地道的面条和饺子,感受中国烟火气。”

2010年,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土库曼斯坦的吉姆尔(Timur Salayev)来到中国,在新疆大学开启了7年的学习之旅。回到家乡工作的7年里,他深耕业务、不断突破自我,逐步成长为综合管理部副经理,也用真心在中外员工间,搭建起一座温暖的“连心桥”。他对长城蕴含的历史尤为好奇,“长城是人类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听说每一段城墙都有独特的故事,我想亲自去读一读。”

19岁时,土库曼斯坦的阿卡扎(Agamurat Agamuradov)在国际教育展上第一次见到宏伟的长城照片,就此点燃了他对中国的向往,考入中国的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对外汉语。工作11年来,他在CPECC西南分公司土库曼分公司身兼土方设计代表、现场勘察测量队长、翻译等多职,跨文化沟通能力备受认可。时隔十几年再赴中国,他激动不已:“我想乘坐中国高铁,亲身体验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同样期待体验高铁速度的还有巴基斯坦籍员工阿迪尔(Adeel Ahmed),这位CPECC海湾地区公司西油东输战略管线项目的施工经理,9年来施工足迹遍布阿联酋5个酋长国,肩负项目进度、安全与质量的统筹重任。“同事们都说中国高铁快得像‘贴地飞行’,我特别想去感受一下,再尝尝地道中国菜,尤其是四川热辣的美食。”

学习技术,深入交流,探寻中国能源未来发展

埃及的艾哈迈德(Ahmed Hedayah)是CPECC中东设计中心“元老级”国际雇员。12年间,他从工程师成长为项目控制部副经理,见证团队从十余人初创集体,发展为服务ADNOC、壳牌、BP等二十余家国际巨头的油气设计强手;参与领域也从单一管道设计,拓展到油田整体开发方案。“中国的智能化项目总让我眼前一亮。”这次来中国,艾哈迈德想实地参观中国现代化的绿色、智能项目,学习技术创新的秘诀。

英国的凯文(Kevin Michael Skews)在CPECC中东地区公司鲁迈拉SES项目担任副经理。8年来,他将中英安全管理体系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管控体系,为400多名国际员工筑牢安全防线,创下1500万安全人工时的纪录。“我想去CPECC的智能化工厂看看,学习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安全管理,见证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创新成就,当然,正宗的中国火锅也不能错过。”

“听说中国在绿色能源和数字安全上有很多新想法,我想和中方专家好好交流学习一下。”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萨贝(Hemrakulyyev Sabyrjan),2016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2018年加入CPECC土库曼斯坦分公司,7年间从一名翻译成长为工程部施工三级主管,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虚心求教、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是他不变的坚持。“上学时就听说故宫是‘艺术教科书’,这次终于能圆梦了。”

有牵挂,有重逢,把温暖的中国故事带回家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阿米尔(Amir Chenouga)在CPECC阿尔及利亚分公司担任行政主管,8年来,始终以细致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他常说,CPECC像一所严谨的“大学”,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受中国文化吸引的他能娴熟地使用筷子,喜欢红灯笼、爱吃中国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CPECC总部看看,亲身感受中国同事工作的环境。”

14年前,来自乍得的阿杜(Adoum Hassan Nassar)还在为一家30多口人的生计四处奔波,“是CPECC给了我安稳的家。”从中文零基础的普通司机,到恩贾梅纳营地的司机班长、中乍员工的“连心人”,阿杜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他,买了摩托车、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红纸上,他一笔一画地写下心愿:“我想亲眼看看中国同事的家乡,品尝中国美食,拍很多照片和视频,回来与家人朋友分享。”

来自巴基斯坦的沙克尔(Shakeel Ahmad)有个地道的中文名叫孙博,这个名字是他在上海大学留学时取的,寓意“博采兼收、博闻强识”。6年来,作为CPECC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伊拉克鲁迈拉项目安全主管,他运用中文、英文和乌尔都语将“安全第一”的理念精准传达给各国员工,为项目构建起“零事故”的安全屏障。谈及即将开启的旅程,他难掩兴奋:“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把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记录下来,讲给巴基斯坦的家人听。”

13份心愿,或聚焦文化,或关注发展,或着眼技术,或源于情感,但核心始终一致——对中国的赤诚向往,对文明互鉴的热切期盼。而这份期待从不是单向的,当他们怀揣憧憬而来,中国也以开放包容之心,热忱迎接远道客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段旅程中,文化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能够绽放出绚丽的火花。

来源:中国石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