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在书法领域,明代中期以后的书风逐渐趋于柔媚,缺乏生气。
文◎赵磊
明末清初的中国书坛,王铎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书法作品《仿唐太宗书》创作于1655年,时年王铎56岁。
作品虽名为“仿”,实则展现了王铎在继承晋唐传统基础上的个人风格,体现了他“师古不泥古”的理念。
王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在书法领域,明代中期以后的书风逐渐趋于柔媚,缺乏生气。
有识之士如徐渭、董其昌等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试图改变但未能根本扭转。王铎提出了“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观点,强调学习传统的重要性。
但他同时也指出:“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表明他重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王铎的书法学习路径广泛,不仅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还借鉴李邕、米芾、颜真卿等唐代书家。
《仿唐太宗书》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艺术理念下完成的,作品题为“仿唐太宗书”,但实际是王铎个人书风的展现。
王铎在用笔方面具有显著特点。他的笔法一点一划力求坚而浑,起笔陡峻,行笔充实,转笔畅远,住笔峭拔。在《仿唐太宗书》中,王铎的用笔细劲,行笔迅疾,连笔牵丝,一气贯之,气脉贯通。
用墨方面,王铎采用了独特的“涨墨法”。这种技法使墨入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王铎通过笔法的轻重缓急,使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化,表现出丰富的书法质感。
在结构处理上,王铎不论上下左右,都运用夸张手法,造成强烈的反差。他注重从参差中求平衡,从对立中求调和,从变化中求统一,从险境中求稳重。
【释文】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