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19种常见与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5:13 2

摘要:“防御”一词最早源于1894年弗洛伊德《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书中提出了九种心理防御机制。1936年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发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目前约有十数种防御机制被提出。

“防御”一词最早源于1894年弗洛伊德《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书中提出了九种心理防御机制。1936年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发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目前约有十数种防御机制被提出。首先,让我们看看心理防御机制是怎么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于是,心理防御机制便具有了以下几个功能:减轻负性情绪的内心感受;降低负性情绪反应;在自身内在具有危险的冲动中保护自己;消除个人内在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协助个体保持其充实感和价值观。

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积极意义,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消极作用:心理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往往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性质。它常常只起到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有时还会使实际问题复杂化,加重心理冲突的程度,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那么,心理防御机制都有哪些?(常见+不常见)

(1)压抑(repression):也称为潜抑(有的地方不做区分,有的地方将压抑和潜抑看成是两个概念)。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就是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比如它们通过用某种表现(梦、失语、失态、笔误等)来显露自己。例如,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工作,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潜抑:个体把意识中原本可能出现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因种种原因不知不觉地转移到潜意识中去,而不去察觉压抑的内容,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抑制和选择性遗忘。如某人爱车如命,但是某天参加重要会议的路上发生了剐蹭,他下车发现不是很严重,便很快集中精力赶往会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便是基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的潜抑作用。

压抑: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是一种有意识的遗忘,和因时间久而自然遗忘不同,这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压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但是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如某人的言语冒犯了你,让你感到很生气,但是你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了”,而不是“不值得生气”,这种情绪在某种情境下还会出现。

(2)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容的。例如,对同事产生性渴望的丈夫指责妻子欺骗他。

(3)否认/否定(denial):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所谓“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掩耳盗铃”等就是否认机制的表现。例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未死。

(4)退行(regression):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例如,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退行常伴有依赖,依赖是指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靠他人照顾等。例如,疾病痊愈之后,仍不愿出院,继续保持患者角色,藉以摆脱社会责任等。

(5)固着(fixation):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例如,一成年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华(sublimation):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例如,歌德失恋而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7)置换(displacement):也称为转移。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最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迁怒于人”、“迁怒于物”属于此列。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基本的内驱力不能变,而所指对象可变,所以转移机制是处理攻击和性冲动的最令人满意的便当方法。

(8)抵消(undoing):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例如,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也称为反向作用。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例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

(10)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也称为文饰作用。 指以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目标的遗憾,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和不快,保持个人的自尊。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也最熟悉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个人可能会以“我不稀罕”为借口,聊以自慰,将自己不具备或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自己不喜欢的坏东西的防御机制,称作“酸葡萄机制”。另一个情况正好相反,即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说成好的,称作“甜柠檬机制”。“阿Q精神”、“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11)补偿(compensation):是个体为弥补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或追求理想、目标受到挫折时,转而努力发展或从事其他活动而予以替代,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例如,盲人的触觉、听觉非常灵敏,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作用;相貌平平或先天发育有某种缺陷的人发奋努力,在学业或事业上卓有成就,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声誉等。

(12)认同(identification) :是指在潜意识中个体力图等同于某一对象,甚至以他人自居。“东施效颦”便是一个典型。现实社会中非常多见:青少年追星族模仿影视明星的穿着、发型,甚至某些习惯;青少年模仿成人吸烟;女孩子模仿母亲照顾婴儿的方法,为洋娃娃喂饭、洗脸、盖被子等。

(13)幽默(humor): 是指个体以某些合适的言行来化解困境,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有时非常拥挤,乘客们彼此之间会有一点磕碰,这会使本来已经非常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这时有一位乘客大声说“别挤了,再挤就成照片了”,乘客们听到这话,顿时都笑了起来,大家稍稍挪动一点,彼此都觉得宽松了很多,紧张、充满敌意的气氛一下子缓解了。

(14)幻想(illusion):个人遇到现实困难而无力处理时,便以幻想的方法,使自己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让欲望得到满足。例如,职工表现不佳,幻想自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升职加薪,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15)隔离(isolation):隔离是将不愉快的或痛苦的情感同事情分开,并将前者排斥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机制。例如人们不喜欢说“死”这个字,而用“长眠”“走了”这类易于被感觉好接受的词来代替。还有比如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述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体验,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这都被看作隔离机制的极端情况。

(16)转换(conversion):转换是将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临床上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癔症性瘫痪、感觉缺失(失明、失聪)和心因性疼痛。这些躯体症状没有相应的疾病作为基础,而是由心理冲突转换而来,它可帮助病人摆脱自我的困境。例如,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病,却出现心悸、气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

(17)仪式与抵消:指用有象征意义的事情或行动来抵消某种难以接受的或已经发生过且无法挽回的事件,从而解除内心中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例如,打破东西时人们喜欢说“岁岁平安”。

(18)分裂:指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相互矛盾或不协调,有时在不同的情境中,为了配合当前的状态,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或情绪状态。例如某老板在家中是一位严父,而在工作中却平易近人。

(19)理想化:其是一种高估的态度,当事人美化或扭曲事实真相,甚至脱离现实,以此来获得心理安慰。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值班编辑:安 然

来源:警苑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