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咱总觉得,见过大世面的人就得是穿名牌、坐飞机跟坐公交似的,一开口全是各国哪儿好玩哪儿好吃的主儿。后来在小区里认识了张奶奶,这想法才慢慢变了。张奶奶每天早上准去菜市场,买完菜总顺手帮摊主把烂菜叶归置到垃圾袋里,遇上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还会拎着人家的菜篮子送下
小时候咱总觉得,见过大世面的人就得是穿名牌、坐飞机跟坐公交似的,一开口全是各国哪儿好玩哪儿好吃的主儿。后来在小区里认识了张奶奶,这想法才慢慢变了。张奶奶每天早上准去菜市场,买完菜总顺手帮摊主把烂菜叶归置到垃圾袋里,遇上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还会拎着人家的菜篮子送下楼。有回蹲在菜市场跟她唠嗑才知道,她年轻时候是外语学院的教授,跟着团队跑过十几个国家做学术交流,可退休后日子过得比谁都普通 —— 身上的布衫洗得发白,说话轻声细语的,从没提过当年去国外的事儿。那时候才明白,真正的大世面哪是挂在嘴边的,是见过繁华之后,还能沉下心把平凡日子过顺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细节,才是见过大世面的真样子。
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头一个不起眼的特征就是低调,从不把优越感写脸上。晚清那曾国藩,官都做到两江总督了,手握那么大权力,日子却过得比普通官员还省。他在家书里跟家人说 “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逸字”,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旧的,一件马褂打了好几块补丁,下属来家里拜访,一进门看见他这模样,常以为是家里的管家。有回他去外地巡查,当地官员早早就准备了盛大的迎接仪式,结果他绕了条小路提前进城,就带俩随从,还特意跟官员说 “别搞这些虚的,正常办事就行”。
曾国藩又不是没见过大排场,可他心里清楚,真体面不是靠场面撑的。还有季羡林先生,在北大教书那阵儿,常被学生当成校工。有年新生报到,有个学生瞅着他慈眉善目的,就把他当成学校雇来帮拿行李的师傅,他也不解释,乐呵呵地帮人把大行李箱扛到三楼宿舍。后来学生知道真相,特意去道歉,季羡林笑着说 “都是在学校里做事,分什么高低呀”。杨绛先生不是说过嘛,“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见过大世面的人,早把这份从容刻进骨子里了,犯不着靠炫耀证明自己。
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也是这样。他从农村出来,一步步做到司令,可从没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每次回乡下老家,他都特意换上旧军装,跟着亲戚去田埂上薅草、掰玉米,一点不含糊,还帮着喂猪、挑水,跟乡亲们围坐在土炕上吃贴饼子,唠的全是谁家孩子上学了、谁家庄稼收成咋样了。有回他老战友来家里做客,看见他穿着布鞋在院子里摘豆角,感慨说 “你现在都是司令了,还干这些活”,江德福笑着摆手 “司令也是人,也得吃饭睡觉,干这些活心里踏实”。那些总爱说自己见过多少世面的人,其实恰恰没见过真世面;真正见过的人,早把风光藏心里了,露在外面的全是平和。
见过大世面的人,第二个特征是特能体谅人,知道别人的难处,从不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别人。苏轼这辈子被贬了好多次,从繁华的京城一路贬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可不管到哪儿,都能跟当地人处成朋友。在黄州那会儿,他常去田埂上溜达,看见农夫顶着大太阳插秧,汗珠子顺着脊梁往下淌,就写了 “日灼桑麻光似火,雨蒸蒲稗气如熏。农夫田妇无消息,更有何人劝使君” 的诗,后来还自己租了几十亩地,跟着农夫学种地,亲身体验人家的辛苦。有次邻居家孩子病了,没钱看大夫,苏轼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拿出来,还上山帮着找草药。有人问他 “你自己日子都不好过,咋还总帮别人”,苏轼叹口气说 “大家活着都难,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呗”。
还有樊锦诗先生,在敦煌守了几十年。刚去敦煌的时候,那儿条件差得很,缺水缺电,村民们全靠天吃饭,日子苦得很。樊锦诗没光想着自己的研究,一有空就去村里转,知道村民们种的瓜果、编的草筐没地方卖,堆在家里烂着,就四处托朋友联系外面的商家,还推动敦煌搞文旅,让村民们能在景区里卖点纪念品、开个小饭馆。
有个村民跟人说 “樊先生不像个大学者,倒像自家远房亲戚,知道咱需要啥”。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也是这样的人,他在酱油厂上班,工资不高,家里住的小房子挤得很,可瞅着邻居郑娟丈夫没了,一个人带着俩孩子,连个正经住处都没有,心一软就把人接到自己家住。那时候他自己日子都紧巴巴的,却总把家里最好的粮食留给郑娟的孩子。他常跟人说 “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难的时候?帮别人一把,自己心里也舒坦”。能体谅人不是天生的,是见过太多人的不容易,才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想,这份心意,比啥好听的话都显心胸。
第三个特征是能扛事,不抱怨,就算天塌下来似的,也能沉住气想办法。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遭了宫刑,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大的羞辱。可他没抱怨命运不公,也没就此垮掉,反倒把所有的苦都化成了劲儿。他在《报任安书》里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想把历史上的兴衰成败都记下来,给后人留点东西。那时候他住的屋子又小又漏风,每天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写,有时候写到后半夜,手指尖都磨出茧子了,从没跟人说过一句苦。后来《史记》成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要是司马迁当时光抱怨不干活,哪有这部伟大的书。
林则徐也是个能扛事的主儿,他虎门销烟后,被道光皇帝贬到伊犁。去伊犁的路上,好多人都觉得他这一辈子算完了,可林则徐没这么想。到了伊犁,他看见当地百姓缺水,庄稼长得稀稀拉拉的,就带着大家修水渠、挖坎儿井,还把中原的农耕技术教给当地人。那时候他都五十多了,每天跟着百姓在工地上挑土、砌渠,晒得黢黑,手上裂的口子沾了水就疼,也没喊过一声累。当地人感激他,把他修的水渠叫 “林公渠”。林则徐在日记里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遇上多大的坎,他想的都是咋解决问题,不是怨天尤人。
电视剧《琅琊榜》里的梅长苏也是这样,他背着七万赤焰军的血海深仇,身体又弱得很,可从没在人前露过脆弱。面对誉王的刁难、夏江的陷害,他都能沉住气,一步一步慢慢谋划,从没说过 “我太难了” 这种话。有回靖王因为查旧案受了挫,耷拉着脑袋没精神,梅长苏坐在他旁边,慢慢跟他说 “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其他,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就这一句话,把靖王点醒了。见过大世面的人,不是没经历过苦,是经历过之后知道,抱怨没用,只有稳住心态,才能把事扛过去。
第四个特征是懂分寸,知道啥时候进、啥时候退,不越界、不炫耀,跟他相处总觉得舒服。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打了胜仗后,想在老家盖座大房子,显摆自己的功劳。曾国藩知道这事儿后,赶紧写信劝他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还特意叮嘱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让他别太张扬。曾国荃听了哥哥的话,把房子改小了,还主动辞了一些官职,最后才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要是曾国荃当时不懂收敛,说不定就跟历史上好多功臣一样,落个 “鸟尽弓藏” 的下场。
胡适先生在北大教书时,也特别懂分寸。有回上课,一个学生站起来当面反驳他的观点,话说得还挺冲,教室里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可胡适没生气,反倒笑着说 “你说得有道理,咱们可以再好好讨论讨论”,然后认真听学生说想法,还拿出笔记本把学生的观点记下来。课后有人问他 “学生这么顶撞你,你不生气吗”,胡适摇摇头说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学术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多听不同的声音才好”。他心里清楚,自己是老师,不能因为有学问就压着学生,给别人留余地,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体面。
电视剧《知否知否》里的盛明兰,更是懂分寸的榜样。她小时候在盛家不受重视,妈走得早,可她从不多说一句话,不抢风头,就算别人欺负她,也很少跟人争。后来嫁进顾家,婆家关系复杂得很,她从不插手婆家的事,也不跟妯娌比高低,就管好自己的小家庭。有回婆婆故意找茬刁难她,她没当场跟婆婆吵,等过了两天,找了个婆婆心情好的时候,慢慢跟婆婆把道理说开,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也没让场面难看。她常说 “凡事,最好是‘不去争’,不是不争,是不必争”,这份分寸感,让她在复杂的环境里过得安稳,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最后一个特征,是尊重平凡,不看不起任何一种生活。季羡林先生在北大的时候,每天早上碰见学校的工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有个工人负责打扫他办公楼的卫生,季羡林每次看见人家,都会说 “辛苦你了”,有时候看见工人拎着垃圾桶费劲,还会搭把手帮着拎到楼下。有人觉得他是大教授,没必要跟工人这么客气,季羡林却认真说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他见过多少大人物,去过多少发达国家,可从没觉得平凡的生活丢人,反倒觉得能把平凡日子过好,才是真本事。
袁隆平先生更是这样,他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还是田埂。每天早上天刚亮,他就往稻田里跑,蹲在田埂上扒拉着稻穗看长势,身上总沾着泥土,跟农民一起干活、聊天,一点架子没有。有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最大的愿望是啥,他笑着说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吃饱饭,我还想多种点稻子”。他见过多少荣誉,得到过多少人的尊敬,可从没觉得自己比农民高贵,反倒常说 “农民最伟大,他们用双手养活了所有人”。
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安杰,一开始是资本家小姐,看不起江德福的农村亲戚,觉得他们粗糙、没文化。可后来在岛上住久了,她看见那些亲戚虽然日子苦,却特别善良。有回她感冒发烧起不来床,邻居家的王大嫂知道了,每天早上熬了小米粥端过来,还帮着照看她的孩子;冬天她家里没煤烧,亲戚们从老家背着煤块,走了几十里路送过来。慢慢的,安杰变了,她开始学着腌咸菜、织毛衣,跟农村亲戚一起吃饭聊天,再也不说人家 “土” 了。她后来跟江德福说 “日子过着过着就明白了,谁也不比谁高贵,好好过日子最要紧”。
其实,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从来不是那些把 “我去过哪里、我有啥” 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就像路边那些老梧桐树,春天慢慢冒芽,秋天叶子悄悄落,不声不响的,可夏天能给路人遮太阳,下雨能挡点雨。他们身上的那些特征 —— 低调、能体谅人、能扛事、懂分寸、尊重平凡,看着不起眼,却是一辈子攒下的底气。就像老舍先生说的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而见过大世面的人,就是把哲人的通透,揉进了孩子的真诚,好好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这才是最大的世面。咱们也不用羡慕那些表面风光的人,只要慢慢学着培养这些不起眼的特征,也能活成见过大世面的样子,把日子过得踏实又从容。
来源:淡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