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四叔的声音。那是2013年的一个阴雨天,我站在医院的走廊上,回想起四叔生前的点点滴滴,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小张啊,别磨叽了,上车!"
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四叔的声音。那是2013年的一个阴雨天,我站在医院的走廊上,回想起四叔生前的点点滴滴,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四叔是我们村里出来的第一个当上校的军人,家里人提起来都满是骄傲。92年从部队转业后,四叔回到了地方工作,但那一身军人习气从来没有改变过。每次见到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走路带风,说话铿锵有力。
"老李,记得四叔刚转业那会儿吗?"我看着四叔的老战友问道。
老李点点头,眼睛有些湿润:"那时候四哥天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然后绕着村子跑步。村里人都说,李家老四这是得了什么病,天天早起跑什么跑。"
我笑了:"是啊,四叔说那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早操雷打不动,改不了了。"
"四哥那人,别看当了上校,但从来不摆架子。"老李给我倒了杯茶,"记得他刚回来那会儿,村里人都围着他打听部队的事,他就笑笑说:'打靶放炮没啥好说的,都是平常事。'"
四叔生前很少跟我们说起他在部队的事,只是偶尔喝点小酒后,会讲一些和战友们的趣事。他常说,部队里的兄弟情最真,因为大家朝夕相处,有时候一块被罚站岗,一块挨批评,感情比亲兄弟还亲。
"记得四叔教我叠被子不?"我对老李说,"那个'豆腐块',我叠了好几天才学会。四叔看了直摇头,说我这被子在部队连'三中'都过不了。"
老李笑着解释:"'三中'就是中间、中线、棱角要对齐,四哥在部队是内务标兵,被子叠得那叫一个漂亮。"
"我那时候不懂,问四叔为啥叠个被子这么较真。"我回忆道,"四叔说,这是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小事都马虎,大事还能指望你吗?"
我们边聊边整理四叔的遗物。在一个旧皮箱里,我发现了四叔珍藏的老照片,还有一本发黄的笔记本。照片上,年轻的四叔穿着军装,站姿笔直,和几个战友勾肩搭背地笑着。
"这是四哥刚入伍那会儿。"老李指着照片说,"那时候条件可苦了,夏天热得睡不着觉,蚊子多得很,防蚊水都不够用。冬天冷,那大通铺上睡觉,脚丫子老是冰凉的。不过年轻人嘛,再苦也不觉得。"
翻开笔记本,是四叔工整的字迹:
"今天发津贴了,15块钱。给家里寄了10块,自己留5块。老王说我傻,我说家里更需要。"
"食堂的白菜又上桌了,连着吃了一周。不过比起家乡的灾情,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学习射击,教官表扬我有天赋。其实就是小时候打过弹弓,瞄准还行。晚上手被枪托磨出了泡,贴了创可贴。"
看着这些朴实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四叔,那个怀揣梦想的普通军人。
四叔去世的消息传回原来的部队后,让我们全家没想到的是,四叔的老首长,现在已经是少将的王团长,驱车600多公里赶来送四叔最后一程。
王团长穿着普通便装到的,但那种军人气质藏不住。他站在四叔的灵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站了很久很久。
"老李,王团长和四叔是什么关系啊?"我低声问。
"那是1979年那会儿的事了。"老李压低声音,"四哥和王团长一起执行任务,四哥为了掩护王团长差点牺牲了。王团长后来提干了,一直记着这份情。"
晚上,王团长和我们坐在一起,聊起了四叔。
"你四叔啊,打靶准得很。"王团长笑着说,"那时候比武,他总能拿第一。不过他从不显摆,每次都是偷偷教其他战友。"
"四叔转业那年,我才上小学,那会儿不太懂。"我说,"就记得奶奶生病了,四叔回来照顾,天天变着法子给奶奶煮稀饭。"
王团长点点头:"他本来可以继续在部队干的,但老人病了,他二话不说就申请转业回来了。你四叔就这脾气,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四叔对我可严格了。"我笑着说,"记得上初中时,我数学考了80分,他硬是让我抄了两遍错题。说部队就是这样,犯了错就得记着,下次不能再犯。"
四叔转业后在地方工作也很出色。他常说,部队教会他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责任心。无论什么工作,大事小事,他都认真对待。退休后,他主动要求当扶贫干部,骑着那辆老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
"记得四叔带我去那个贫困村吗?"我对老李说,"路那叫一个难走,土路七拐八拐的。四叔说,部队行军比这个难多了,这算啥。"
老李笑了:"是啊,四哥就这性格,认定的事就得做好。当年在部队,50公里拉练,他背着重装备,硬是一声不吭走完了,脚上磨出血泡都不喊一声苦。"
"四叔说,当兵最重要的就是吃苦耐劳。"我接着说,"他说部队的饭菜其实挺好的,就是量太少。那时候年轻人饭量大,吃完食堂还饿,晚上经常偷偷煮方便面,被抓到就要被罚站岗。"
王团长听了哈哈大笑:"你四叔还跟你说这个?我还记得他和老刘半夜煮方便面被我逮着,罚他们站了两个小时岗。第二天训练,两人困得眼睛睁不开,我装作没看见。"
送走四叔那天,天空放晴了。我站在墓前,看着四叔的照片,想起他生前常说的话:"人这辈子啊,苦点累点不怕,怕的是没活出个样子来。当兵那会儿再苦也没喊过,因为心里有股劲儿。"
四叔的皮箱里,还有一本日记本,是他留给我的。上面写道:"小张,等你看到这个本子的时候,四叔可能已经走了。记住,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在部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打枪放炮,而是责任和担当。希望你能记住。"
王团长临走前,送给我一个水壶,说是四叔当年用过的:"这水壶陪着你四叔走南闯北,比我们这些老家伙都见证了更多事情。你拿着吧,就当是个纪念。"
我郑重地接过水壶,摸着上面的痕迹,仿佛触摸到了四叔的一生。
"四叔常跟我们说,我们班里有个老乡,做饭特别香。"我对王团长说,"每次休息日,战友们就凑钱买点肉,让那个老乡做回红烧肉,解解馋。"
王团长笑了:"那是老张,河南人,做饭是真香。你四叔有次执行任务回来,饿得不行,老张给他留了半碗肉,四哥感动得差点掉眼泪。后来每次回老家,四哥都会带些河南特产回来,说是老张爱吃的。"
"四叔说部队里过节最热闹。"我继续说,"特别是春节,大家都回不了家,就自己办晚会,唱歌跳舞,吃顿好的。他说那是他过得最有年味的春节。"
老李点头:"可不是嘛,那时候条件差,电视都是黑白的,但大家在一起,那感觉比啥都好。晚会上,四哥老是被逼着唱歌,那嗓子,难听得很,但大家都爱听他唱。"
"我还记得四叔最爱听那首《军中绿花》,"我说,"每次听到这歌,他就会跟着哼几句,然后笑着说,当兵那会儿,这歌可是天天听。"
四叔走了,但他的故事和精神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摸着那个军用水壶,仿佛能感受到四叔的温度。
每当我想起四叔,想起那个驱车600多公里为他送行的少将,想起那些敬爱他的老战友们,我就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不是当了多大的官,挣了多少的钱,而是在别人心中留下了什么。
"小张啊,别磨叽了,上车!"这是四叔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成了激励我前行的动力。每当我遇到困难想退缩时,就会想起四叔的这句话,然后咬咬牙,继续前行。
因为我知道,在某个地方,四叔正看着我,期待我成为一个像他一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