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建强教师队伍为支撑,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
师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必答题”。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建强教师队伍为支撑,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夯基赋能提质效 教育事业结硕果
从夯实办学硬件的“根基”,到激活改革创新的“引擎”,从聚焦育人质量的“核心”,到释放发展实效的“活力”,我市教育事业正以“夯基”强底气,以“提质效”开新局,全体教育工作者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书写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答卷。
翻开这份答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育人水平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坚持“五育并举”,我市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了一批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和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课内提质,课后增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雨山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3所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实施快乐学习行动,创设十大主题学习场景,引导学生游名迹、长见识、知市情、爱家乡。“好家长成长营”亲子讲座、“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行、“玉见凌家滩”考古探秘等活动受到社会关注、媒体点赞、群众好评。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公平普惠更有保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含山县、和县获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当涂县获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强化学位预警调度,通过新建改扩建、挖潜扩容等方式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280个。深化集团化办学,全面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增办学集团6个,覆盖学校12所,“老带新、强带弱、城带乡”的办学格局持续优化。普通高中扩容提质明显,招生比例达72%,较上年提升5.05个百分点。和县二中新校区秋季顺利投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市二中2025年高考成绩居全省前列。
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成立市级产教联合体,搭建政校企行一体化平台。建成第二批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项目2个、县域产教融合体3个。安工大入选全省首批行业特色建设高校,3个学科、2个专业入选省级特色学科专业群。稳步推进马鞍山师专升本,探索“高职+中职”集团化办学,推动马鞍山职院创建职业本科。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马鞍山理工学校和马鞍山工业学校分别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1金、2银。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惠民举措落地见效。在中小学校园里,每天开展的阳光体育行动已经成为常态,保障学生每日体育活动达2小时。硬件建设方面,投入4298万元建设改造体育场馆37个、新建标准化体测室2个,创成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7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4所。推进安心托幼行动,实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8个;191所幼儿园开设2至3岁托班,托幼一体化覆盖率达63%。开展老有所学行动,新增学员1.9万余人,累计参与学习19.7万余人,“红色小板凳”项目获评2025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实施“学有所助”工程,发放资助资金4111.36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7万余人次,实现应助尽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强师惠师聚英才 队伍建设展新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载体,既是筑牢教育根基的“压舱石”,也是驱动教育发展的“源头水”,从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以学识点亮学生心智,到立德树人中以身作则,以品格涵养时代新人,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情怀关乎着教育的温度。唯有重视教师、赋能教师、尊崇教师,才能让“立教之本”更稳,让“兴教之源”更活,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我市始终注重教师系统培育,强化骨干人才培养,专业素养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目前,全市共有正高级教师36人、省特级教师2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599名。建成省级“双名计划”工作室10个、市级“三名”工作室37个,辐射带动骨干教师校长400余人。长三角教育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每年选派20名干部赴沪苏浙开展跟岗学习。组织教师2万余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
育才,还要引才。紧扣供需情况科学制定用编计划,我市精准引才,优化岗位设置,向紧缺学科和新高考改革倾斜,加大思政、音体美、劳动、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力度,全年招聘新任教师200余人,其中90人补充至高中学段,队伍结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完善师范院校联动机制,抢占优秀人才引进先机。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吸引优秀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人才梯队更趋合理。
育人以德为先,立人以德为首。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我市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全年交流807人,其中338名农村教师进城跟岗、99名城区教师下乡帮扶。圆满完成援藏教育人才选派。扎实推动教师减负,努力营造安心教学、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落实教育人才引育政策,2025年拟兑现奖补470余万元,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精神风貌向善向上。
立德树人守初心 潜心育人担使命
9月6日,我市首批“叶连平工作站”正式启动,搭建起师德传承、教育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关爱学生的重要平台,叶连平老师身上闪耀的“烛光”得以传承,必将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核在于“潜心育人”。从以德育人为魂,用理想信念塑造学生品格;到以潜心为要,用扎实学识浇灌成长沃土,教师既是学生品格的“引航者”,也是知识传递的“耕耘者”。
“以教室为家,以学生为友,用心育人,用爱点灯。”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市红星中学桂芳老师在初为人师时,写在日记本上的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从教20多年来,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在她看来,教育是一种温柔的坚持,更是一场温暖的传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初心为笔,以奉献为墨,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温暖诗篇。
同样的,“安徽省最美教师”、2025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和县一中教师祖龙认为,教育就是真正用爱去滋养每一个孩子,只要守住“严管厚爱”的初心,每个老师都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始终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不断完善教师关心关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庄严立誓,以铿锵之言彰显育人担当:
筑牢信仰之基,做理想信念的领路之师。广大教师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涵养为师之德,做言传身教的品行之师。广大教师将以身作则,将高尚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在点滴言行中塑造品格。弘扬高尚师德,淡泊名利、严谨治学,成为学生敬仰的道德榜样。
提升学识之能,做业务精湛的学问之师。广大教师将自觉增强充电加油的紧迫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善于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破解育人难题。坚持“坐冷板凳,做真学问”,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本领,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奉献仁爱之心,做春风化雨的育人之师。广大教师将胸怀仁爱之心、恪守育人之责,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关爱包容。做到宽严相济、润物无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氛围。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时代崇敬奋斗者,岁月不负耕耘人。我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立身,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治学,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育人,进一步昂扬斗志、锤炼作风、务实进取,奋力谱写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我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更多的教育智慧和力量。
(推广)
一审| 余璇二审| 张立新 三审| 陈邦兵
来源:马鞍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