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家人散步,阳春三月,草长花飞,那些桃李梅杏都让位于清新的绿叶,地面是茸茸春草。执着于花事的人,肯定略感寥落,但是这些清新清明的绿色,却应该是春天的正色,所谓青春。将回转的路上,忽然迎面看见一树高大的紫桐,正在打苞开花,心情忽然特别的上扬。谁说晚春无花,紫桐花
#寻脉国风#和家人散步,阳春三月,草长花飞,那些桃李梅杏都让位于清新的绿叶,地面是茸茸春草。执着于花事的人,肯定略感寥落,但是这些清新清明的绿色,却应该是春天的正色,所谓青春。将回转的路上,忽然迎面看见一树高大的紫桐,正在打苞开花,心情忽然特别的上扬。谁说晚春无花,紫桐花映衬着蓝天,给人的感觉不是旖旎低徊,而是绚烂飞扬。
我喜欢紫桐花,因为紫桐高大,花开绚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紫桐花银紫色的花潮,仿佛连绵的远山,给人惊艳的同时,也给人一种邂逅的快乐,仿佛“咦,你也在这里”的快乐。
我相信古人所说的凤凰,就是停留在这样高大的花树上,只有这样壮丽的花海,才能承托住凤鸟巨大美丽的毛羽吧。
夏朝的历法,记录暮春三月桐花开。
周朝《礼记月令》,将桐树开花列为暮春显著的物候之一。可以知道,这种原生于长江流域的山木在先秦广泛存在。
这也是桐花列为清明节气之花的历史渊源。
而果真也是,年年清明节左右,各种林花纷落之时,却是桐花绚烂盛开的时段,而桐花的紫色和白色,恰恰映衬着此时青山碧水,分外清朗明秀。
紫桐是花木中的丈夫,树木高大伟岸,花色雅致却极其绚烂。对着一棵开花的紫桐树,你感染到的的不是那种旖旎的春愁,而是一种明净的盛放。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唐 · 孙昌胤《清明 》
在暮春清明节气时段,很多人都会登山踏青,祭祀扫墓。
那么没有时间回家的人,站在高楼眺望远山,一定会联想到此时山林的美。
因为桐花开了,那桐花盛开的地方,下面是家园,是在迎接新火的热闹乡民。
这种节气节日物候互相感染的美好,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会懂得。
我现在回不了家,不能和大家欢聚。
我是多么希望象桐花盛开时,那双双飞舞的鸟,融入家园的快乐啊。
花光绚烂,让人沉浸其中。桐花是家园记忆的背景,融合着晚春乡间的热闹民情。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唐 · 白居易《寒食江畔 》
寒食节现在已经消失。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古代人们回乡祭祖的重大节日,在唐朝,寒食节和清明节连在一起,清明节回乡祭扫,也成风俗。
这是白居易回到家乡祭祖路上的诗。只不过寒食节并没有如期回到故里,而是路程颠沛,他在寒食节到达了最接近故乡的江边。此日清明节才能回到家。
这里江边沙暖草香,一片晚春的青翠之美,仿佛长安曲江之边。
只是他今年抱着病,所以并不能好好的尽兴游览。只是骑着马,在江边缓缓骑行一段路。要是在往年,这么美好的春草马蹄,他一定会策马扬鞭。
他忽然看到了江边一棵盛开的紫桐树,高大繁茂。
紫桐花开,就是清明节气的来临。而他离家乡还有一日行程。
他为什么惆怅呢?一是因为,他回家稍晚,错过了寒食节,二是紫桐花开,分明着清明节气的到来,而人生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连绵的节气中度过,年华老去,有着又见桐花又一年的岁月之感。
第三个,就是他的好友元稹,最爱桐花,看见桐花盛放,让他想起两人分别已久,何日再聚?
紫桐花树是很有男性气质的树,看见桐花,如对故人。
这点微妙的美好,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郎似桐花。
“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
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
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
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唐 · 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节录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最喜欢紫桐和紫桐花。元稹因为触怒权贵,贬谪到江陵,心情沮丧,作为好友的白居易留守京中,无能为力,每每会梦到他。
而元稹在长江流域的贬谪地,看到的是这里寂寞而顽强的紫桐树,月光下开着银紫色的花。仿佛是被抛弃的他沦落在深山。
在唐朝,通常贬谪外放的官员,很难重新回到长安,委以重任。曾经刘禹锡被贬谪到四川,二十三年才回归长安,他已经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元稹此时也年轻,这次贬谪无疑是心灵的磨难,意味着他的盛年会消耗在无人过问的荒野小县。
都说桐花可以招来凤凰,可是这深山的桐花,寂寥盛放,自开自落,何等悲凉。
而远在长安的白居易此时正好梦见了元稹,梦醒后,接到了元稹的诗信,里面写着他在他乡月光下的桐花树下思念白居易。
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
你独自对着孤灯,在山间的旅馆里。夜深了,你写完书信,月亮已经西斜。
这月光下有什么,有一树紫桐花开。
桐花落的时候,我收到了你的思念,我知道你在思念啊。
这是情境交融的描写。月下紫桐,如何不是元稹的写照。月下紫桐,如何不是每个青春人的寂寥?
“病夫只欲闭柴荆,客至从嗔不出迎。
未恨家贫无历日,紫桐花发即清明。”宋 · 吕本中《寒食 》
我老病,只愿意关闭家园,就算客人来了,我感觉厌烦,也不打算迎接。
我从来不恨自己家里贫穷,家中没有日历,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只要是紫桐花正在打苞开花,我就知道清明节气到了呀。
在乡村,在古代,不是每家都会有日历。人们观察景物来确定时间时段。
紫桐花开,意味着晚春到来,是清明节左右。该祭祖祭祖,该种什么就种什么。
那么这里的清明还有一种寓意,就是老百姓生活安定,就是政治清明。
能够在家园不被打扰的生活,遥看紫桐花开,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福气。
“已过清明侍宴稀,绿窗春睡绉罗衣。
残红并逐狂风去,只有桐花不解飞。”北宋 · 张公庠《宫词 其四十九 》
清明节在古代并非只有祭祀一种事情,改火,踏青,水边祈福,都是清明时段的民俗,而宋朝的宫廷更为讲究,有着各种歌舞宴会,以彰显鼓吹帝王的清明治理。
这首宫词,是以宫人的口吻,写下宫廷事宜。
过了清明节,那些宴会就稀少了。女子在宫廷居所里春睡。
此时百花逐渐凋谢,而只有窗外的桐花开得正好,不凋谢在晚春的风中。
这是很多宫人的愿望,君恩象桐花一样长久,自己象桐花一样绚烂。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水点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