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扬州茶艺:唐宋品至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0:37 1

摘要:扬州,这座浸润在悠悠岁月中的古城,茶文化源远流长。自隋唐起始,大运河奔腾不息,宛如一条纽带,将全国各地的茗茶源源不断地汇聚扬州,也为扬州茶文化的兴盛,徐徐拉开了帷幕。

扬州,这座浸润在悠悠岁月中的古城,茶文化源远流长。自隋唐起始,大运河奔腾不息,宛如一条纽带,将全国各地的茗茶源源不断地汇聚扬州,也为扬州茶文化的兴盛,徐徐拉开了帷幕。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收录了两份别具一格的评水记录。一是刘伯刍评定扬州大明寺泉水为天下第五泉,另一是陆羽将其评为第十二泉。扬州人自然更倾向于陆羽所评的天下第五泉。

鉴真和尚从扬州启航,历经六次东渡,终获成功。他不仅带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绘画、书法、雕刻以及医药等珍贵的文化艺术品,更是将中国茶文化的火种播撒到了日本,在异国他乡点燃了茶文化的熠熠之光。

宋代,扬州蜀冈茶声名鹊起,荣列贡品之列。欧阳修在扬州担任太守期间,于蜀冈的时会堂(现今仪征石柱山一带)督造贡茶。苏东坡任职扬州太守时,也常召集友人举办茶会。他们对茶会的规格要求颇高,天气需晴朗宜人,与会之人需志同道合,茶器需精美绝伦,茶叶更需品质上乘,如此方能品出茶之真味,畅抒心中雅意。

元代,蒙古族执掌政权,茶文化的发展虽略显沉寂,然而李德载的一首扬州茶馆小令却冲破时光的桎梏,流传至今:“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诚来尝。”寥寥数语,便将扬州茶艺师精湛绝伦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茶香袅袅、技艺非凡的场景。

明代,茶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扬州城,茶已然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等才子常结伴同游扬州,在茶香四溢中品茶赋诗,以茶会友,留下了诸多佳话与佳作,为扬州的茶文化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人文色彩。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巡游扬州郊外,途经虹桥时休憩饮茶。这一行为引得地方官员与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一时间,“虹桥修禊”“虹桥诗社”“冶春茶社”等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彼时,扬州盐商崛起,他们富甲一方,对饮食极为讲究。盐商们大兴土木,修建了个园、趣园等园林,园内大多设有茶室,许多盐商热衷于清晨围坐茶室,一边品茶,一边商议事务。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盛赞“扬州茶肆甲天下”。扬州八怪也无一不钟情于茶,他们以茶为灵感源泉,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茶联、茶画。郑板桥所书对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一饮一啜之间,多了几分自然的情致,更有几多人生况味。黄慎所作茶诗“大明寺里香泉水,晚对亭边谷雨茶”,更是将扬州的茶香泉韵描绘得如诗如画。

民国年间,众多外地茶商涌入扬州,经销各地名茶,使得扬州人得以坐拥一座城,喝遍天下茶。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国营平山茶厂在蜀冈占地约300亩。仪征在捺山兴办了400多亩的捺山茶场,开启了茶树种植新篇章。

1988年至1991年,经过四年的潜心钻研,备受青睐的绿杨春研制成功。而魁龙珠则是民国期间(1921年)富春茶社的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它由安徽魁针、浙江龙井、扬州珠兰精心窨制而成,故而有“一壶水煮三省茶”的美誉,已然成为扬州独特的文化名片。

扬州人素来崇尚“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悠闲生活方式,绿杨春和魁龙珠也早已融入扬州人的日常起居。对于爱茶之人而言,走进人文茶馆,沉浸在悠悠茶香之中,身心皆能得到放松与愉悦,尽情体验那份闲适与雅致。如今,我们有幸成为扬州茶艺非遗传承人,肩负着传播扬州茶艺的重任,让更多的人领略扬州慢生活的独特魅力,让这份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啾啾浅谈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