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头烂额的雷军:每天那么多车祸,为什么只有“小米车祸”上热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12:25 1

摘要:“2024年,中国每天有超过160人死于车祸(数据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为什么只有小米汽车能够烧上热搜。”

“2024年,中国每天有超过160人死于车祸(数据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为什么只有小米汽车能够烧上热搜。”

相信,这一定是最近焦头烂额的雷军,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事情——毕竟,小米的市值两天内被烧掉了1200亿港元,雷总的身价也缩水了280亿。

事件没有多复杂,网上有很多消息,各大自媒体平台每天都有很多文章。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车上3位女生死亡,事件引发全网高度关注。

(图源网络)

对于这件事儿,我有一个比较精准的评价:一场“完美踩中所有热搜雷点”的车祸。

时间敏感:清明节前三天,跟“死亡”相关的议题,天然能够引发联想,激发热度。

人物标签:女大学生+备考+独生女,叠满了被社会舆论传播和心疼的“BUFF”。

细节爆点(先别管事实真相):车门被锁死、活活烧死了、NOA全程没有介入(直接打脸车企技术的宣传)。

小米的“自杀式公关”:强调车主超速,被骂“冷血甩锅”;发数据长图,被评论“看不懂,说人话!”

弱传播理论:为什么这次车祸能“血洗”热搜榜

在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理论中提出:舆论世界的运行逻辑与现实世界相反,弱者、情感化、简单化、次要矛盾等元素更易占据传播优势。

小米车祸事件的热搜化,正是多重“弱传播”要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情感律:“弱者”就是天然流量密码

舆论传播的核心是情感而非理性。这次舆论传播事件,可以称得上是“三弱叠加”:生理弱势(女性)+阶层弱势(寒门学子)+场景弱势(被锁车内呼救)。

极大的冲突:三个“小镇做题家”VS市值超千亿的小米(雷总前一段时间还当过中国首富)。

三名女大学生的身份(年轻、备考公务员的“奋斗者”形象)天然引发公众对“无辜弱者”的同情,而“车门锁死”“活活烧死”等细节进一步强化了悲剧的冲击力

第二,轻规则:符号化标签与传播效率

舆论偏好简单、具象的符号。()小米车祸事件中,“小米SU7”“智能驾驶”“车门锁死”等标签迅速被提炼为传播符号,形成记忆点。

这些看起来“不应该被重视”的轻如鸿毛的东西,恰恰是舆论世界里,最容易被传播的东西。

比如,事故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但AEB(自动紧急制动)未介入、道路标识识别失败等细节被反复强调,直指车企技术宣传的“泡沫”。

第三,次理论:次要矛盾引爆舆论

先声明一点:我这里没有任何给人洗白或者公关的意图,人家雷总也不需要我等小人物洗白。我们就事论事,只是从舆论传播的角度客观分析。

现实中的次要矛盾可能在舆论场中被放大为主矛盾。

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驾驶员接管后的操作失误与施工路段路况复杂,但舆论焦点却集中在:

车企责任——小米对智能驾驶功能的过度宣传(如雷军直播中强调“行业第一阵营”目标),被指诱导消费者过度信赖技术。

行业痼疾——电池安全标准执行不力、应急解锁机制缺失等问题被上升为全行业监管漏洞。

这些次要矛盾的讨论,实际上转移了公众对个体驾驶责任的关注,转而指向企业与行业的系统性缺陷。

第四,主体论:公众参与重塑话语权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非权威。在此事件中:

公众质疑倒逼企业回应——家属与网友的持续追问迫使小米多次公开回应,甚至公布车辆数据。

行业反思推动政策讨论——舆论场中涌现对智能驾驶宣传规范、电池安全强制标准的呼吁,倒逼监管部门与企业正视问题。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实现了对事件议程的设置权,打破了传统权威机构对舆情的垄断。

那为什么其他的车祸很难引起热搜呢?很简单,缺乏以下的因素:

弱者身份模糊——受害者若为普通个体,难以触发广泛共情;

符号化标签缺失——缺乏“车企责任”“技术缺陷”等具象议题;

行业痛点关联弱——未触及公众对新兴技术(如智能驾驶)的集体焦虑;

公众参与度低——无家属发声或企业回应,舆论缺乏持续发酵动力。

小米车祸事件的热搜化,印证了邹振东“弱传播”理论的核心——舆论场中,情感化、符号化、弱者化的叙事更易穿透公众心智。

这次陷入危机的小米和焦头烂额的雷军,或许给了很多车企非常大的启发,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危机事件,一定要注意三不要:

不要用“数据合规”对抗“哭声凄厉”;

不要等热搜爆了才发声明(黄金4小时已缩短到40分钟);

不要只顾法律正确,不管情感正确(律师函不如家属握手照)。

来源:准乐舞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