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开学不喊烦了!暑假陪她爬了次雪山,比骂100次都管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3:11 2

摘要:以前这个时候,她早该摔着笔喊“烦死了,不想开学”,可那天她只是皱着眉算数学题,算完一页还跟我说:“妈,这页题像雪山里的缓坡,写完就轻松了——比上次走乱石岗好多了。”

8月25号晚上,我坐在客厅看书,余光瞥见女儿小雨趴在书桌前补暑假作业。

以前这个时候,她早该摔着笔喊“烦死了,不想开学”,可那天她只是皱着眉算数学题,算完一页还跟我说:“妈,这页题像雪山里的缓坡,写完就轻松了——比上次走乱石岗好多了。”

我愣了一下,突然想起两周前在青海岗什卡雪山的场景:小雨穿着厚重的登山服,在海拔4500米的乱石岗上走一步喘三步,石头硌得她脚踝疼,却没说过一句“我不走了”。

那时候我没多想,只觉得“孩子能坚持下来就好”,没想到这趟“遭罪”的雪山之行,居然治好了她的“开学焦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青少年厌学情绪与体验式教育调研》显示,有过户外挑战经历(如登山、露营、徒步)的孩子,开学前厌学情绪发生率比普通孩子低42%,自主学习意识高37%(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青少年厌学情绪与体验式教育调研》)。很多家长总想着“催孩子写作业、骂孩子别厌学”,却忘了:孩子不是不懂“要好好学习”,是没体会过“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比100句说教都管用。

小雨以前是典型的“开学焦虑户”:每年8月底补作业,必哭两回;提到“开学要早起、要考试”,就皱着眉说“不想上学”。我试过催她、骂她,甚至给她买“开学收心课”,都没用——她该抱怨还是抱怨,该拖延还是拖延。

今年暑假,我带她去登岗什卡雪山,初衷是“让她多吃点苦,别总娇气”,没指望能改变她对开学的态度。可从雪山回来后,小雨像变了个人:

补数学卷子时,遇到难算的题,她没像以前那样扔笔,而是自言自语:“上次在乱石岗,走一步都难,最后不也到山顶了?这题再难,算两遍总能算对。”;

早上不用我催着起床,她自己定闹钟,说“登山要凌晨3点起,现在7点起算晚的了”;

甚至主动收拾书包,把课本按科目分类,说“登山要整理装备,开学也要把东西准备好”。

最让我意外的是,她跟我说:“妈,以前觉得写作业好难、开学好烦,现在觉得这些都不算啥——我连5005米的雪山都爬上去了,还有啥做不到的?”

这话戳中了我:以前我总跟她说“学习不难,你要加油”,可她没体会过“难”,怎么懂“加油”的意义?而雪山之行让她亲身体会到:难走的路,只要一步一步走,总能到终点;难办的事,只要一点一点做,总能做完。这种从“做不到”到“做到了”的体验,比任何道理都深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研究显示,青少年通过“克服具体困难”(如登山、完成手工)建立的自信心,比“口头鼓励”建立的自信心更持久,且能迁移到学习、生活等其他领域(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体验式学习与青少年自信心建设研究》)。小雨现在对开学的淡定,不是“突然懂事了”,是雪山给了她“我能行”的底气——这种底气,能帮她面对开学后的各种挑战。

去雪山之前,小雨总说“我不行”:跑步跑不过同学,说“我不行”;画画画不好,说“我不行”;连帮我拿重一点的东西,都要说“我不行”。我以为是她娇气,后来才知道,是她没经历过“靠自己坚持下来”的事。

岗什卡雪山的“难”,远超我们的预期。8月7号那天,我们从海拔3800米往4300米的大本营走,刚走半小时,小雨就开始高反——头疼、喘气费劲,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同行的向导说“不行就往回走”,我也有点慌,问她“要不要放弃”,她却摇头:“我再试试,走慢一点。”

接下来的3小时,她每走10分钟就停下来调整呼吸,手冻得通红也没喊冷,脚踝被石头硌疼也没说要抱。有次她差点摔倒,我伸手想扶她,她却自己站稳了,说“妈,我能行”。抵达大本营时,她脸冻得发白,却笑着说“我做到了”。

登顶那天更难:凌晨3点起床,外面零下5度,风刮得脸疼。小雨跟着队伍往上爬,冰川上的路又滑又陡,她走一步抓一下冰镐,好几次差点滑倒。我跟在她后面,看着她小小的身影在雪地里挪动,心里又疼又骄傲。早上9点20分,她终于站在海拔5005米的山顶,举着登山杖喊“我登顶啦”,眼泪混着雪水往下流——那是我第一次见她为“自己做到了”而哭。

回来后,小雨跟我说:“妈,以前我觉得‘我不行’,是因为我没试过;现在我知道,只要坚持,我也能做到。”这种认知的转变,比她考100分还让我开心——分数只能代表一次考试,而“我能行”的信念,能支撑她一辈子。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孩子的抗挫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吃苦’,比一直保护她更重要。”

雪山就是小雨的“抗挫训练场”:高反是她要克服的困难,乱石岗是她要面对的挑战,登顶是她要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相信自己——这些能力,课本教不会,说教也没用,只能靠亲身体验。

去雪山之前,我和小雨的关系有点“拧巴”:我总催她学习,她总嫌我唠叨;我想跟她聊心事,她总说“没意思”。我以为是“青春期提前到了”,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少了“一起扛事”的机会。

在雪山的那几天,我们像“战友”一样:我帮她整理登山服,她帮我拿登山杖;我教她调整呼吸,她提醒我“妈,你慢一点,别累着”;冲顶那天,我比她先登顶,因为天气原因要提前下撤,在冰川上遇到她时,我抱了抱她,没说一句话,她却懂我的意思——“加油,妈妈相信你”。

有次晚上在大本营,小雨头疼得睡不着,我坐在她床边,给她揉太阳穴,跟她聊“小时候你学走路,摔了好几次都不哭,非要自己走”。她靠在我怀里,说“妈,那时候我就觉得你会陪着我”。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从她在学校的小事,到她对未来的想法——那种亲密的感觉,比平时说10句“我爱你”都真切。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调研显示,有过“共同克服困难”经历(如亲子登山、一起完成项目)的家庭,亲子关系满意度比普通家庭高58%,孩子更愿意跟家长分享心事(数据来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亲子共同体验与家庭关系调研》)。以前我总想着“要多陪孩子”,却没明白“陪”不是“在她身边玩手机”,是“跟她一起做一件事,一起扛过困难”。

从雪山回来后,小雨愿意跟我聊学校的事了:说哪个同学很有趣,说哪门课有点难,说开学想竞选班干部。有次她跟我说“妈,要是开学后遇到难办的事,我就想想我们一起爬雪山的日子”——我知道,那段一起扛过的时光,已经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底气”。

决定带小雨去雪山时,我也犹豫过:怕她高反、怕她受伤、怕她坚持不下来。

朋友也劝我“孩子还小,等她大点再去”,可我想起两年前带她去环勃朗峰,那时候她还需要我抱,现在已经能跟我并肩走在雪山上了——孩子长得太快,“以后”其实没那么多。

回来后,我翻到小雨小时候的照片:刚会走路时,她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走得小心翼翼;上幼儿园时,她抱着我的腿哭,说“妈妈别走”;现在她已经能自己收拾行李,能在雪山上保护我,说“妈,你别动,这个我来拿”。突然发现,孩子长大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我们能陪她一起“扛事”的时间,其实没那么长。

很多家长总说“等孩子大点再带她去旅行”“等孩子懂事点再跟她聊心事”,却忘了:孩子的成长不会等“以后”,那些一起扛过的困难、一起看过的风景、一起创造的回忆,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小雨现在总跟我说“妈,我们下次去登更高的山吧”,我笑着答应她——不是想让她成为“登山高手”,是想趁她还愿意跟我一起“扛事”,趁我还有精力陪她,多跟她创造一些“独一无二的回忆”。这些回忆,会成为她未来面对困难时的“底气”,也会成为我们之间最珍贵的“纽带”。

开学前一天,小雨自己把书包收拾好,把课本按科目放好,还在书桌上贴了张纸条:“像爬雪山一样,一步一步来,加油!”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孩子不抱怨开学,不是因为“突然懂事了”,是因为她有了“我能行”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她亲身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来自她知道“妈妈会陪着她”。

很多家长总想着“怎么让孩子不厌学、不抱怨开学”,却忘了:最好的教育,不是“催着她往前走”,是“陪她走一段难走的路”,让她知道“再难的路,只要一步一步走,总能到终点”;最好的陪伴,不是“看着她长大”,是“参与到她的成长中”,跟她一起扛困难、一起尝甜头、一起创造回忆。

愿每个家长都能趁孩子还小,陪她做一件“难走的事”——可能是一次登山,可能是一次长途徒步,可能是一起完成一个手工。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坚强,而那些一起扛过的时光,会成为她一辈子的底气,也会成为你们之间最珍贵的礼物。

就像小雨说的:“妈,我以后遇到难办的事,就想想我们一起爬雪山的日子——那时候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这点事算啥?”

来源:妈丫妈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