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日军与硫磺岛浴血厮杀,成功歼灭20000日军和27000美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2:22 1

摘要:1945年2月19日清晨,当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师的士兵们踏着齐膝深的黑色火山灰冲向硫磺岛滩头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仅有21平方公里的小岛即将成为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绞肉机。

1945年2月19日清晨,当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师的士兵们踏着齐膝深的黑色火山灰冲向硫磺岛滩头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仅有21平方公里的小岛即将成为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绞肉机。

这座距离东京仅1080公里的火山岛,在36天的惨烈攻防中,见证了美军遭遇太平洋战争最惨重的伤亡比例,平均每平方公里要付出1400人的伤亡代价。

1944年10月,当尼米兹上将的参谋们在珍珠港制定"分遣队行动"计划时,情报部门给出令人宽慰但愚蠢的预测。

硫磺岛守军不超过1.3万人,工事以地面碉堡为主,预计5天内可攻克。

这个致命的误判源自对日军工程能力的严重低估。实际上,日军栗林忠道中将早已将整座火山改造成立体杀戮迷宫。

东京大本营从1944年6月起就向硫磺岛疯狂输送水泥,每月运输量高达2000吨。

日军工程兵在折钵山内部开凿出13公里长的坑道网络,构建了750个永备火力点,其中包括能将炮弹垂直打到海滩的倒悬炮台。

最致命的88毫米高射炮被改装成平射炮,隐藏在仿造火山岩纹理的混凝土工事内。

美军侦察机的航拍照片显示岛上只有少量防御工事,却不知日军用3个月时间在松软火山灰下建成了五层立体防御体系。

当海军陆战队计划处长梅里尔上校看到战俘提供的工事图纸时惊呼:"这根本不是岛屿,而是漂浮的混凝土战舰!"

登陆前三天,美军舰队倾泻了24000发炮弹,B-24轰炸机投下6800吨炸弹,创造了太平洋战场最猛烈的火力准备记录。

但战后统计显示,这些轰炸仅摧毁了17%的日军工事,因为90%的守军都藏在10米深的地下坑道中。

2月19日8时30分,第一批68辆LVT两栖装甲车冲向折钵山下的绿滩。

海水突然退潮导致后续部队暴露在滩头,士兵们发现黑色火山灰深及腰部,重装备全部陷入其中。

此时隐藏在折钵山反斜面的75毫米山炮突然开火,形成了教科书般的交叉火力网。

海军修建营士兵约翰·巴索洛缪回忆:"我的推土机刚放下铲斗,就被直击炮火炸成碎片。周围到处是燃烧的LVT残骸,空气里弥漫着柴油和血肉烧焦的味道。"

仅第一个小时,E连就损失了75%的兵力,海滩上遗留的156具尸体被潮水反复冲刷。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折钵山北侧的三处暗堡群,这些用20厘米厚混凝土浇筑的工事配备有德国进口的MG42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1500发。

陆战5师28团C连在试图穿越200米开阔地时,被来自三个方向的机枪火力成建制消灭,214人的连队仅17人生还。

到日落时分,3万名登陆美军中已有2400人伤亡,阵亡566人。

医护兵弗兰克·库尔森在日记中写道:"海水被染成了粉红色,伤员的哀嚎声甚至压过了炮声。我们不得不用登陆艇的帆布盖住成堆的尸体,否则新上岸的士兵会立刻精神崩溃。"

夺取折钵山的过程堪称现代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攻坚战。

这座169米高的死火山被改造成拥有7层火力网的立体要塞,日军在朝向海滩的峭壁上开凿了42个机枪巢,每个射击孔都经过精密的角度计算。

2月20日,陆战5师28团开始向山顶推进。

士兵们发现每前进10米就要付出数十人伤亡,火山灰中遍布跳雷和饵雷。

工兵用爆破筒开辟的道路,往往在几分钟后就被日军的曲射迫击炮覆盖。

喷火坦克成为唯一有效武器,M4谢尔曼坦克加装的喷火器能喷射60米长的火柱,但80%的喷火坦克在三天内被反坦克炮摧毁。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血谷"地区,这个200米长的隘路两侧分布着18个暗堡。

陆战队员不得不使用"人肉扫雷"战术——用绑着炸药的竹竿捅进射击孔。

二等兵杰克·卢卡斯因此获得荣誉勋章,他在身中27块弹片的情况下,用身体压住两枚即将爆炸的手雷,挽救了周围8名战友。

2月23日,当著名的硫磺岛升旗照片传遍世界时,摄影师乔·罗森塔尔不知道的是,拍摄地点下方30米处仍有300多名日军在负隅顽抗。

直到3月14日,折钵山才被完全肃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867名陆战队员伤亡,平均每米推进距离就有14人倒下。

位于岛屿中部的二号机场是战役关键目标,这个1200米长的跑道区地下埋设着3000枚反坦克地雷。

日军在这里部署了独创的"卷帘战术":当美军坦克纵队通过时,隐藏在两侧壕沟的士兵会突然拉起挂满磁性地雷的钢索。

2月24日,陆战4师23团对机场发起总攻。

日军首次使用了93式氧气鱼雷改装的地道炸弹,这种重达2.9吨的巨型炸弹通过坑道运输到美军阵地下方引爆,造成了单次爆炸致147人死亡的记录。

工兵后来在机场下方发现了总长1.2公里的秘密坑道网。

最恐怖的杀戮发生在夜间反扑。3月8日晚,900名日军敢死队员全身绑满炸药从地下涌出,创造了单夜白刃战致632人死亡的骇人记录。

医护兵回忆:"很多尸体都无法辨认,我们只能通过狗牌确认身份。有个士兵的钢盔里嵌着三把刺刀,可见最后的搏斗多么惨烈。"

当美军最终控制机场时,跑道已完全被毁,混凝土碎块中混合着大量人体组织。

工兵在修复跑道时,不得不用火焰喷射器清除嵌入地面的牙齿和碎骨。

3月11日后的北进作战进入更残酷阶段。

在元山地区,日军利用天然洞穴构建了蜂窝状防御体系,每个洞穴出入口都设有自杀式狙击手。

美军发明了"水泥灌注"战术:用推土机将速干水泥灌入洞穴入口,但仍需付出巨大代价——清除单个洞穴平均需要6人伤亡。

在382高地争夺战中,日军首次大规模使用20毫米反坦克步枪对付步兵。

这种能击穿30毫米钢板的武器造成大量肢体断裂伤,仅3月16日一天就导致411人截肢。

军医斯坦利·弗兰茨记录:"我们的手术帐篷外,截肢的四肢堆成了小山,不得不每天用推土机掩埋。"

到3月26日宣布占领全岛时,美军伤亡总数已达28686人,其中阵亡6821人,这是太平洋战场上唯一一次美军伤亡超过日军的战役(日军22786人中仅1083人被俘)。

平均每个登陆日要付出800人伤亡,每平方公里土地吞噬了1366条生命。

硫磺岛的惨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略价值:P-51战斗机从此岛起飞为B-29护航后,对日轰炸效率提升40%,最终促使日本投降。

但这座火山岛永远改变了美国军事学说,催生出专门研究坑道作战的"地下工兵"部队。

1995年,地质学家在折钵山南麓发现保存完好的地下指挥所,墙上仍可见栗林忠道手书的"十死一生"血书。

2016年,DNA鉴定技术终于确认了首批无名遗骸身份——这场战役仍有2000多名美军士兵遗骨未寻回。

当游客今日站在折钵山顶俯瞰宁静的海滩,或许难以想象70年前这里每秒都有生命消逝。

硫磺岛战役以最血腥的方式证明:在战争这个人类最残酷的发明面前,任何胜利都浸透了太多的泪水与鲜血。

来源:巴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