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供需形势与价格展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3:05 3

摘要:•猪价预期差异核心原因:市场此前对8月前后猪价上涨抱有期待,源于对‘断档期’的预期。但2025年未形成断档期,核心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自2024年下半年增长后,2025年以来保持高位;春节前后新生仔猪数量未季节性下降,反而环比增长。2025年春节期间疫情平稳,新

生猪市场供需形势与价格展望

1、当前猪价表现与预期差异分析

猪价预期差异核心原因:市场此前对8月前后猪价上涨抱有期待,源于对‘断档期’的预期。但2025年未形成断档期,核心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自2024年下半年增长后,2025年以来保持高位;春节前后新生仔猪数量未季节性下降,反而环比增长。2025年春节期间疫情平稳,新生仔猪数量增加。因此,农业农村部数据反映行业真实情况,使市场猪价预期与实际表现有差异。

供应增长持续压制:行业生产呈惯性增长,猪供应持续增加。能繁母猪存栏自2024年下半年增长后,2025年保持高位;新生仔猪数量环比持续增长。截至目前,供应未现转折点,猪增多趋势明确。因此,猪价缺乏上涨或反弹基础,不宜对猪价上涨抱良好预期。

短期压制因素补充:除供应增长外,短期还有多重因素压制猪价。一是前期产能调控引导降体重,企业加快出栏,压制8月前后猪价。二是2025年3 - 6月猪价淡季不淡,市场情绪转强,压栏惜售、二次育肥形成‘堰塞湖’,消化需长时间。三是8月猪价不及预期,部分主体幻想破灭,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猪源出栏;近期猪价弱于预期,行业恐慌,部分养殖场户急于出栏,进一步压制猪价。

2、产能调控措施及效果评估

降体重措施效果:行业总体体重呈下降趋势,农业农村部15型白条猪宰后均重指标下降,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六七月份以来体重总体下降。体重下降是季节性因素与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按季节性规律,七八月份天热行业会主动降体重;同时,调控推动部分企业降体重,如牧原体重从130公斤降至8月底的120公斤,对行业影响较大。当前体重下降目标阶段性达成,但需观察后续体重变化,若回升则可能季节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需重新评估产能调控目标。

限二育措施效果:从行业表现看,限二育政策目标阶段性实现。第三方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两三个月二次育肥比例下降。二育比例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可能与产能调控有关;另一方面,近期猪价下跌使二育情绪减弱,即使无调控,行情下行也会使二育量收缩。因此,二育比例下降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行情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持续性需进一步观察。

控产能措施效果:从控产能视角看,当前效果未达预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 - 7月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4000多万头,行业产能未有效去化。产能调控核心是能繁母猪存栏下降,降体重、限二育仅影响短期行情。若产能未降,叠加行业生产效率提升,未来生猪供应将保持高位甚至增长,行业难反转。截至目前,未观察到行情好转迹象,官方对产能调控效果不满意,后续政策走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不同养殖主体成本与产能行为

头部与中小主体成本分化:当前猪价已跌至13.5元/公斤左右。头部企业成本控制较好,在11元多至不到12元/公斤,此价格下每头猪投均利润可达200元甚至更多,盈利良好。而中小规模企业、小散户及行业平均成本超13.5元/公斤,当前猪价接近或低于其成本线,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成本分化使不同主体对行情信心差异明显:头部企业因盈利对价格满意,亏损的中小主体信心受挫,认为价格低迷。

不同主体产能行为差异:成本与盈利差异影响不同主体产能行为。中小主体因亏损,会被动调减产能;头部企业因盈利良好,若无外部压力,无主动去产能意愿。当前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超1/3,高于散户(散户市场份额不到30%),其产能行为对行业走向起决定性作用。从公开信息看,仅牧原明确调减几十万头产能并将继续调减,8月底体重降至120公斤,去产能表现突出;其他头部企业未见明显去产动作或体重下降效果。官方产能调控仅为指引,缺乏明确时间表和任务,企业难以主动自愿去产能,头部企业盈利较好时,若无明确压力,主动去产能意愿不足。

4、未来猪价与产能趋势展望

长期趋势判断:当前能繁母猪产能处于高位,按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但实际产能超4000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100多万头。这一超量决定未来一年市场供应偏高水平,行业供应宽松,形势不佳。当前未现趋势反转机会,行业与猪价大趋势向下。虽可能有季节性、阶段性反弹,但因猪源增多,反弹幅度不宜过高期待。当前基本面仍为产能和供应量偏高,且当前价位并非本轮下行周期底部,行业趋势向好需产能切实下降。

短期与中期压力:明年上半年供应压力确定。当前能繁母猪配种情况已定,出栏量、猪肉产量已基本确定,除非干预怀孕母猪,否则供应压力将加大。若缺乏干预,明年上半年或现行业低谷,成为行业考验期。明年上半年供应压力及产能调控措施落地情况,将影响行业谷底位置。

5、补充议题:仔猪价格与疫情风险

仔猪价格波动逻辑:近期仔猪价格快速下跌。新采购群体的需求变化是价格波动核心变量,这类群体自身养殖母猪少,主要依赖外采仔猪,以山东放养公司、平台为代表,外采量和需求大。该群体预期向好开始采购时,会快速推高仔猪价格,如2025年春节前生猪价格提前上涨,春节后仔猪价格涨幅超正常商品猪;预期转差停止采购时,市场会阶段性供应过剩,导致仔猪价格快速下跌。当前仔猪市场已形成新格局,价格‘涨时快、跌时快’,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多次会议中已被预判,目前价格表现符合预期。

冬季疫情风险评估:当前广西地区非洲猪瘟疫情并不严重,全国范围来看,疫情总体影响微弱。行业防控能力较非洲猪瘟疫情前已有质的提升,只要养殖主体有防控意愿,疫情可防可控。但需关注深度亏损阶段的潜在风险:行情极端低迷时,部分养殖主体可能因亏损放弃防控投入,此时疫情大范围传播风险将明显加大。当前多数企业仍有不错利润,中小型养殖主体虽可能面临亏损,但尚未亏损现金成本,防控意愿仍存。预计2025年春节前疫情爆发风险不大,而2026年上半年行业若面临深度亏损考验,防控意愿可能减弱,需高度关注此阶段的疫情传播风险。

Q&A

Q:当前不同养殖主体对市场形势的感受如何?

A:当前不同养殖主体对市场形势的感受分化显著。当前猪价约13.5元/公斤,成本控制较好的头部企业投均利润可达200元以上,对市场形势较为满意;而中等规模企业、小散户等成本无优势主体的行业平均成本高于13.5元/公斤,当前价格已导致多数主体亏损,该群体信心受挫,心态较为悲观。

Q:目前产能调减的效果如何?

A:从能繁母猪出栏数量角度看,前几个月产能调减效果不理想。市场份额超1/3的头部企业因盈利良好无主动去产能意愿,仅牧原明确调减几十万头且后续继续调减、体重降至120公斤,其他企业无公开明显去产能动作或体重下降效果。仅靠牧原去产能远远不够,甚至可能有企业趁机增产能,行业面临不利局面。

Q:未来政策走向对产能调控的影响如何?

A:政策走向是关键,下一步大概率将出台进一步调控措施,不会放任当前产能高位状态。官方产能调控指引目标最终将实现,行业反转需以产能切实下降为前提。前期调控措施因缺乏明确时间表和任务,企业自愿调减困难,需政策压力推动。

Q:未来行业趋势如何?

A:行业大趋势向下,猪价总体趋势向下。当前基本面表现为产能偏高、供应宽松,尚未到达下行周期底部。受能繁母猪数量已确定影响,明年上半年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若未采取措施干预怀孕母猪,可能出现真正的行业低谷,行业将面临考验。

Q:8月仔猪价格跌幅较大是否反映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监测数据是否下行?

A:当前无数据支撑判断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具体变化。仔猪价格快速下跌符合行业预期,主要因市场出现新采购群体,其采购行为对仔猪供需影响显著:当该群体积极采购时,需求激增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当群体因预期转弱停止采购时,市场阶段性供应过剩,导致价格快速下跌。行业已形成新市场格局,这一特征决定了仔猪价格涨跌幅度较大。

Q:若政策对价格的目标未达预期,后续政策加码的可能方向是什么?

A:官方对前期政策效果不满意,主要因未明确压力分解,前期会议仅提出方向,未明确时间表和具体目标,通过释放信号引导主动调减产能的效果不理想。后续大概率将出台具体措施,可能方向包括任务分解、以信贷约束为代表的系列措施,以及新建猪场审批限制、用地限制等,目标是压实责任。尽管具体措施尚未明确,但最终目标可实现,政府有能力通过调控达成目标。

Q:四季度出栏量因新生仔猪数量增长呈上升趋势,政策端通过控制体重调节供应量的思路是否会进一步加强?如何看待当前出栏体重与120公斤目标的差距?

A:当前出栏体重呈下降趋势,但可能受调控和季节性因素共同影响,需持续观察气温下降后季节性因素消退时体重能否继续下降或回升。政策端在控体重方面将重点针对头部企业,目前仅牧原达标,多数头部企业出栏体重仍高于120公斤。若政府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大执行力度,头部企业有能力实现120公斤目标。但全行业因中小养殖主体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难以整体降至120公斤。部分仅接受大猪的市场可能允许一定差异,但需较当前水平有明显降幅。

Q:广西非洲猪瘟疫情的实际影响情况如何?今年冬季疫情及未来概率如何展望?

A:当前广西非洲猪瘟疫情并不严重,全国范围内疫情影响也较为微弱。行业防控能力、观念及水平较非洲猪瘟疫情前有质的提升,只要养殖主体有防控意愿,疫情可防可控,全国大范围爆发风险已显著降低。过去行业多次炒作疫情影响,但实际对全国总体影响较小,本次情况类似。未来疫情风险可能阶段性加大的节点在于行情深度亏损、极端低迷时,此时养殖主体因亏损缺乏防控意愿,可能减少防疫投入,导致疫病大范围传播风险上升。目前多数企业仍有利润,中小型规模主体虽可能面临亏损但未亏现金成本,防控动力尚存,预计春节前爆发风险不大;明年上半年若行情持续低迷,需关注防控意愿是否明显减弱带来的风险。

Q:当前及未来阶段是否存在疫情大范围传播的风险?

A:当前疫情总体影响微弱,行业防控能力、观念及水平较非洲猪瘟前有质的提升,疫情风险低于非洲猪瘟前。但在行情深度亏损、极端低迷阶段,若防控意愿因亏损减弱,可能出现疫情大范围传播风险。目前多数企业仍有利润,未亏现金成本,防控动力存在,春节前疫情大范围传播风险不大,需高度关注明年上半年的风险。

Q:若农业部新生仔猪数据近两个月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意味着今年11月、12月供应量环比9月、10月下降,存在价格反弹可能?明年一季度因能繁母猪量自今年年初以来未增加,供应压力是否可能较小?

A:新生仔猪指标大趋势未下降,个别月份可能因阶段性配种节奏等因素出现小幅度下降,但降幅有限。今年该指标大趋势持续增长,未出现如季节性疫病高发期时连续数月下降7-9个百分点的大幅下降情况,因此无法通过新生仔猪下降带来市场明显反应或猪价阶段性反弹行情。即使个别月份出栏量小幅度下降,其影响也可能被市场季节性变化淹没,对猪价影响微乎其微。需重点关注新生仔猪指标持续增长的大趋势。

Q:全中国行业平均完全成本当前水平如何?头部企业当前完全成本控制能力较之前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头部企业成本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近年饲料原料价格显著下降。头部企业成本降幅快于行业平均的核心原因包括:一是生产效率提升幅度高于行业平均;二是前期扩张导致产能利用率低、成本基数高,当前成本下降空间更大。产能方面,7月行业产能基本持平,但六七月份整体减量较大,存在牧原等企业去产能与部分养殖主体逆势扩产并存的情况,导致全行业总体产能维持高位。头部盈利企业无去产能意愿,甚至存在扩产冲动;中小规模企业因亏损及对2026年行情预期悲观,主动调减产能。但头部企业若逆势扩产,因散户市场份额小、减量有限,可能抵消牧原等企业的去产能效果,导致全国总产能去化困难。结合六七月份数据,行业面临产能去化困境,后续政策调控力度加大概率较高,政策或成行业及资本市场关键影响因素。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