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一早,南宁市民歌湖畔响起阵阵欢呼,曾亮相央视春晚的宇树机器人,身披壮锦纹样马甲现身“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开幕式现场,一场民俗和科技的跨时空对话就此展开。
【在现场】
3月31日一早,南宁市民歌湖畔响起阵阵欢呼,曾亮相央视春晚的宇树机器人,身披壮锦纹样马甲现身“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开幕式现场,一场民俗和科技的跨时空对话就此展开。
春晚顶流宇树机器人换上壮锦马甲跳“科目三”。徐云洁 摄
当普法说唱与“科目三”旋律响起,只见机器人灵活变换着队形,金属关节精准地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和机器人共同演出的演员郭峻宇难掩兴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和机器人搭档跳舞,非常有趣,他们的灵活性很强,舞感很好。”
机械舞步迸发出数字时代的生命力,一旁的山歌对唱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振。“三月三来百花香,春风拂面笑声扬咧”“人工智能+制造,谱写八桂新篇章咧”……超高仿真人形机器人“刘三姐”表情丰富灵动,她能够自助识别旋律和歌词,纤长的四肢还可以随着歌声舞动,与“广西歌王”一唱一和,韵味十足。
活动现场,民族传统与时尚潮流、科技元素的融合,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这一刻,民歌湖的春水里,不仅倒映着千年歌圩的绰约倩影,更荡漾着人类与现代科技共同创造的文化新韵。
【记者评】
科技是工具,也是文化表达的新语言。作为广西展示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传承千年的广西三月三节庆,正借助科技力量焕发新活力,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走进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今年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以“让文物活起来”“让民歌火起来”为主题,全面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不仅重构了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开创了民族节庆的全新范式,让“三月三”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破壁出圈。
围绕科技赋能,在广西三月三的舞台上,民俗也从静态陈列转向动态狂欢,在传统根脉上嫁接现代审美,在“潮玩”中着力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时尚感,打造出非一般的“国潮盛宴”。当央视春晚同款宇树机器人身披壮锦马甲与广西街舞少年共舞“科目三”新玩法,民俗与潮流的次元壁被打破;当科技体验的互动场景开放时,市民游客在AI吉他、智能拍照、无人驾驶观光车的沉浸式体验中,“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当广西博物馆以AI技术唤醒沉睡文物、用民族乐器奏响数字编曲时,古老文化在声影交错间散发全新韵味。
科技赋能之下,民俗文化基因突破了时空桎梏,拥有了更强的生命力。科技与民俗的结合,其意义远不止于形式的创新,更在于为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在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的当下,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科技的介入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通过科技的力量,民俗文化可以被重新编码、解构和再创造,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和传播,有助于增强广西民俗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科技遇见民俗,传统与未来在八桂大地精彩碰撞。广西以传统民俗节日为底色,以现代互动装置与新型科技为画笔,勾勒出从文化IP到产业生态的全新场景。当传统与未来交织,我们看到了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更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延续的无限可能。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