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夏天,刚高中毕业的郭文博站在村口的茶树林前,心中满是思索。彼时,身边的同龄人纷纷收拾行囊奔赴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郭文博却望着家乡漫山的绿意动了心:“大渡岗的林子这么好,为啥不能在这儿闯出条路?”正是这个念头,让他与山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景洪市大渡岗乡,
连片茶园如碧浪般在山间铺展,
清甜的茶香常年萦绕在空气中。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见证了“新农人”郭文博13年的创业历程。
从回乡养鸡的“愣头青”,
到带领乡亲玩转茶产业链的“领头雁”,
他把青春与汗水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让“返乡创业”的种子在茶香中
结出了沉甸甸的共富果实。
归巢:携闯劲扎进山林,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2012年夏天,刚高中毕业的郭文博站在村口的茶树林前,心中满是思索。彼时,身边的同龄人纷纷收拾行囊奔赴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郭文博却望着家乡漫山的绿意动了心:“大渡岗的林子这么好,为啥不能在这儿闯出条路?”正是这个念头,让他与山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一番考察,郭文博看中了林下生态养殖的商机。他揣着自己攒下的几千块钱,在自家茶林边搭起简易鸡棚,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尝试林下养鸡的人。凭借生态养殖模式下土鸡紧实的肉质,一年后,他的林下土鸡凭借良好口碑打开了销路,初尝创业甜头。
可看着村里不少农户仍守着薄田发愁,郭文博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深知“独木难成林”,若想让更多乡亲摆脱贫困,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2013年,他主动联系村里8户养殖户,牵头成立了林下养殖合作社。“技术我来教,销路我来跑,大家跟着干准没错!”他向社员们承诺。年底结算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每户收入比往年翻了近一倍,“抱团取暖”的成效初显。
深耕:从鸡棚到茶厂,把家乡茶香做“浓”做“长”
大渡岗乡拥有享誉世界的连片茶园,茶叶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郭文博在与茶农的接触中发现,乡亲们种了一辈子茶,却大多只售卖鲜叶,赚的仅是“辛苦钱”。一次,他蹲在茶地里看采茶工忙碌,心中突然生出疑问:“这新鲜叶子刚摘下来就卖,这不就跟把块好玉当成石头给卖了似的吗?也太亏了!”
带着让茶叶增值的想法,郭文博决定“啃硬骨头”——办茶叶初制所。2014年,茶叶初制所正式运营,茶农们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鲜叶奔波外销,鲜叶收购价还比往年提高了两成,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初尝甜头的郭文博并未停下脚步。2015年,他投资建设“思远茶厂”,实现了从鲜叶杀青到精制包装的“全链条升级”,让茶叶加工更加规范化、精细化。2018年,他又在当地开设“云记茶业”门店,打通了从生产加工到终端销售的最后一环,形成产业链闭环。2022年,西双版纳敬远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郭文博将重心放在推广本乡有机生态茶上,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茶山到茶杯,郭文博用9年时间,硬生生攥紧了“鲜叶—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家乡的茶香飘得更远、更浓。
腾飞:合作社变“致富圈”,茶园里长出“新希望”
“共产党员不能只想着自己富。”这是郭文博常挂在嘴边的话。2020年,他整合茶厂、门店和养殖户资源,成立“西双版纳致远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探索“茶叶+”的多元发展模式,拓宽致富路径。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文博敏锐捕捉到食用菌市场的广阔前景,经过调研,他成功将“茶园套种大球盖菇”技术引入大渡岗乡。“茶树喜阴,蘑菇也喜阴,这不正好?”他向乡亲们解释道。实践证明,在茶树荫蔽下种植大球盖菇,不仅充分利用了茶园空间,改善了茶园小气候,还大幅提高了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2024至2025年,大渡岗乡大球盖菇种植面积达70亩,覆盖15户种植户共50余人,鲜菇总产量超380吨,总产值突破300万元,高产期每天能为当地提供近300个临时就业岗位。对于未来,郭文博也有清晰规划:2025至2026年,计划将大球盖菇种植面积扩大至200余亩,预计产量超1000吨,产值达800万元,为乡镇冬季提供大量临时就业岗位。“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挣到钱,多亏了文博!”村民李大姐拿着工资,脸上笑开了花。如今的致远合作社,早已不是简单的“种茶卖茶”。9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车间里,杀青机、揉捻机不停运转;3000平方米的晾晒场上,新鲜茶叶在阳光下散发着阵阵清香;食用菌加工车间内,包装好的菌菇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据郭文博统计,合作社每年加工茶叶200多吨,累计销售蘑菇1900吨,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漫步茶园,郭文博总会不时停下脚步,察看茶芽长势,询问采茶工的收成。从当年扎进山林的创业青年,到如今带领乡亲共富的“领头人”,他坦言,自己最骄傲的不是办了多少厂、赚了多少钱,而是“让更多人相信,守着家乡的土地,照样能把日子过成诗”。
风再次拂过茶园,茶香愈发浓郁。郭文博知道,他的创业故事仍在继续;而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正因为有了更多像他这样扎根乡村、勇于创新的“新农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