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利剑:“契卡之父”捷尔任斯基的双面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9:44 1

摘要:实际上,作为“契卡”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个人的刚硬性格是毋庸置疑的。时间回到1902年的华沙监狱,22岁的捷尔任斯基在放风时突然冲向围墙,试图摆脱牢笼。

当莫斯科卢比扬卡广场的人物雕像被推倒时,基座上"剑与盾"的铭文却依然清晰。而这座雕像的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契卡创始人——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实际上,作为“契卡”的创始人,捷尔任斯基个人的刚硬性格是毋庸置疑的。时间回到1902年的华沙监狱,22岁的捷尔任斯基在放风时突然冲向围墙,试图摆脱牢笼。

尽管华沙监狱狱警迅速反应过来开始追击,并用子弹击中了捷尔任斯基的左肺,但这却没能阻止他完成第五次越狱尝试。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毅,早在他参加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时便显露无疑。

托洛茨基后来回忆道:"他(指捷尔任斯基)看文件时会把眼镜推到额头,那种专注仿佛要用目光烧穿纸张。"由此可见其惊人的意志力。

1917年12月,在斯莫尔尼宫的走廊上,捷尔任斯基带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拦住列宁,汇报建立“契卡”的进展情况。

当被问及需要多少时间组建肃反机构时,捷尔任斯基的回答成为后世经典:"二十四小时,如果给我三十名不怕弄脏双手的同志。"次日成立的契卡总部就设在彼得格勒哥罗霍瓦亚街2号,而拷问室直到半年后才被外界知晓,在这之前只有少数高层知道审讯室的地址。

1918年9月,由捷尔任斯基本人签署的《第22号令》几乎开创了苏俄式镇反的先河。根据文件规定:"凡藏匿粮食者视同反革命,其住宅可由契卡工作组直接焚毁。"

据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的记录,仅1918年冬季,契卡就处决了6300名"粮食投机犯",其铁血程度可见一斑。

但你如果只将捷尔任斯基视为一个钢铁革命家,那么你就想错了,这位"无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并非只会挥舞屠刀。

在1921年发生的喀琅施塔得叛乱期间,捷尔任斯基本人冒着被叛乱水兵狙击的风险,独自登上"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进行谈判。

据随行警卫后来的描述:"水兵用枪托砸碎了他带来的文件箱,但他只是扶正夹鼻眼镜继续背诵粮食供应数据。"尽管这次失败的调停直接导致图哈切夫斯基用火炮平息了叛乱,但捷尔任斯基的“不怕死”风格仍给苏俄领导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捷尔任斯基出人意料地从契卡领导人转型为国内的经济重建专家。自1924年起,捷尔任斯基开始兼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其在任期间,苏联国内的铁路货运量比三年前增加了八倍之多。

在领导层的会议上,捷尔任斯基本人常用契卡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工厂数据,他曾当着加米涅夫的面指出:"顿巴斯煤矿的产量波动曲线,与当地肃反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完全吻合。"

不过,这种工作狂特性严重损害了捷尔任斯基的健康,甚至于要了他的命。

1926年7月20日,在连续工作18小时后,捷尔任斯基在中央全会发言时突然昏厥、倒地不起。据目击者称,他倒下前最后的动作是试图扶住讲台上摇摇欲坠的墨水瓶,他心里还惦记着工作。

后来的尸检报告显示,这位苏俄"铁费利克斯"的心脏比常人大了三分之一,这或许是捷尔任斯基能保持高强度工作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历史学者翻开捷尔任斯基的私人日记时,会发现日记中存在着大量涂改痕迹,这完全可以反映其充满矛盾的性格。比如1922年3月期间,日记中某页潦草地写着:"昨夜又梦到那些被处决者的眼睛,但今天必须签署对社会革命党人的死刑令。"

往下看时,该页下段文字却被墨水彻底覆盖,只留下透纸背的笔痕。这种笔触上的矛盾或许解释了为何布哈林曾说:"他是革命圣徒与恶魔的混合体,就像契卡大楼永远同时亮着灯的窗户。"

是的,捷尔任斯基这个人确实很矛盾,无论是从波兰贵族还是到契卡之父,捷尔任斯基始终在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走钢丝,试图保持平衡。但当矛盾不可调和时,他毅然选择了信仰。

来源:历史小博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