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青岛女子痛风,长期服用秋水仙碱,一年后身体有何变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2:4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青岛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公布的一项临床随访数据显示:在确诊痛风的患者中,20-30岁年龄段的女性占比逐年上升。

令人意外的是,28岁的年轻女性也成为痛风的高发人群。她长期服用秋水仙碱控制病情,一年后身体却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类药物是否会引发副作用?年轻人患痛风是否正在成为常态?治疗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健康风险?

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因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从而引发剧烈疼痛与炎症反应。

其本质是一种高尿酸血症引发的结晶性关节炎。按照临床分类,痛风分为急性期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石期三个阶段。

高尿酸血症虽然是其病理基础,但并非所有高尿酸者都会发展为痛风,是否发病还与个体代谢能力、饮食结构、肾功能状态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在传播机制上,痛风不是传染性疾病,但其患病风险却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高嘌呤饮食、长期饮酒、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等均可诱发尿酸水平异常。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西化,年轻女性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加之缺乏运动,逐渐成为痛风的易感人群。

痛风最典型的表现是单个关节(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的急性红肿热痛,常在夜间突发,呈撕裂样痛感。

发作时关节红肿明显,触痛剧烈,有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急性期通常持续3-10天,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痛风,形成痛风石,累及多个关节和软组织,甚至导致肾功能损害。

识别痛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血尿酸水平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二是典型关节症状,尤其是突发性剧痛;

三是影像学检查发现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或痛风石;四是关节穿刺液中发现单钠尿酸盐结晶

此外,家族史、肥胖、代谢综合征史等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痛风主要分为急性期控制症状长期调控尿酸水平两个方面。

急性发作期常用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秋水仙碱及糖皮质激素。

秋水仙碱是一种经典的抗炎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作用,减轻炎症反应。

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肌肉无力、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上述提到的青岛女子在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后,出现了月经紊乱、乏力、轻度肝酶升高、胃部不适等副作用

这提示我们,在使用秋水仙碱控制急性发作时,应严格控制剂量与疗程,避免长期依赖。秋水仙碱不适合作为长期降尿酸药物,其核心作用仅在于急性期的炎症控制。

降尿酸治疗则需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药物,调整剂量需结合患者肾功能状态。

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苯溴马隆则促进尿酸排泄。

需要强调的是,启动降尿酸治疗初期反而可能诱发痛风发作,因此需联合秋水仙碱短期使用预防复发。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

二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

三是合理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

四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饮水量每日应保持在25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

痛风的预防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高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鲜、火锅、啤酒应严格控制;多摄入低嘌呤、高钾、高纤维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全谷类。

日本痛风协会研究表明,维持每日摄入蛋白质不超过1g/kg体重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此外,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不仅改善代谢,还可提升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

2023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基因检测在高尿酸血症的风险评估中有望发挥作用

SLC2A9、ABCG2等基因位点与尿酸代谢密切相关,未来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趋势。

新型降尿酸药物,如PEG化尿酸酶、SI-937等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其靶向性更强、副作用更小,有望替代传统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方面,患者应掌握急性期冷敷关节、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测量体重与尿酸水平等技巧。当发作频繁、痛风石形成或肾功能受损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建议:

一是每年至少检测1次血尿酸水平;

二是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熬夜;

三是学会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四是建立科学饮食结构,减少动物内脏与高脂肪食物摄入;

五是加强运动,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锻炼;

六是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促进尿酸代谢。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尿酸偏高比例达13.3%,呈逐年上升趋势。

痛风已经不再是“老年病”,年轻人甚至女性患者不断增多。

痛风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科学治疗、规律管理。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生活方式调整,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参考资料:

1.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3年第27卷第4期

2.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痛风诊疗指南(2020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洪山爱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