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欠薪这一问题,当地卫健局表示:“只能提升造血功能,把自己的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改善,来增加自己的医务性收入。”工作人员表示,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他们将协调白沙镇卫生院,“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增加医务性收入”。
从2023年初开始,福建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卫生院的40多名职工,就陷入了欠薪的困境。
白沙镇卫生院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按理应该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但结果却是,不仅职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迟迟未发,社保和公积金也从2022年12月开始断缴。
白沙镇卫生院有不少是双职工家庭,夫妻俩都在同一单位工作,欠薪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许多人用信用卡还房贷和车贷。
对于欠薪这一问题,当地卫健局表示:“只能提升造血功能,把自己的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改善,来增加自己的医务性收入。”工作人员表示,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他们将协调白沙镇卫生院,“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增加医务性收入”。
当社会习惯用感动替代反思,用歌颂抵消补偿时,医疗行业便陷入诡异的恶性循环:一边是媒体宣传“医生自愿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另一边是乡镇卫生院因待遇过差屡曝欠薪;一边是大家高呼“尊重医生”,一边是许多医生收入越来越捉襟见肘。
一方面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一直很高,白衣天使,妙手回春,医德和医术都容不得半点瑕疵;另一方面,却又把医疗定位为服务行业,更要求患者即是上帝。医生在患者面前,既要微笑服务,又不能笑得缺乏同理心,既要给出专业意见,又不能忽视患者意见只谈专业,既要维持就医秩序,又不能严苛对待扰乱秩序的患者忘了将心比心;医生既要科学化地看病,又不能置人性化于不顾。
这种分裂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捧杀的本质,是一场精神剥削。
社会对医生的这种高要求,使医生“人”的属性越来越少,“神”的属性越来越多。
问题是。“神化”医生,并没提高医生的身份地位和收入。口惠而实不至。结果只能是法家锁喉,儒家插肋。
老叶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希望被社会超凡入圣地看待,我也相信每个医生都希望社会把他当成“人”,要养家糊口,也要吃喝拉撒,会笑,也会哭。
不管白大褂是光环,还是枷锁,社会对医生的要求,都非常高。社会的高要求,也不是什么问题,更不是什么偏见,医生本就是高素质。只不过,单单对医生高要求,却缺失了对医生尊严的保障,只能造就一个心寒的群体。所谓责权利,尊严,包含的是权和利。至少要生活无忧,收了到月就有吧。
当救死扶伤的手被拷上生存枷锁,当仁心仁术的心蒙上生存阴影,我们还能指望谁守护基层医疗的底线?
转自:老叶说医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