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会巧妙地利用人性的弱点来驾驭群臣。帝王玩权谋,专往人性软肋上捅刀子。西施往吴王怀里一塞,夫差立马栽进温柔乡;魏忠贤给东林党扣顶黑锅,清流派瞬间变阶下囚;明珠把柄被捏住那天,才懂啥叫墙倒众人推。这些手段搁今天也管用——领导画大饼忽悠老
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会巧妙地利用人性的弱点来驾驭群臣。帝王玩权谋,专往人性软肋上捅刀子。西施往吴王怀里一塞,夫差立马栽进温柔乡;魏忠贤给东林党扣顶黑锅,清流派瞬间变阶下囚;明珠把柄被捏住那天,才懂啥叫墙倒众人推。这些手段搁今天也管用——领导画大饼忽悠老实人,同事甩锅坑害背锅侠,渣男用情话骗单纯姑娘。人性里的贪嗔痴,早被帝王们琢磨得透透的。翻开史书看看,哪个风光大臣不是被人性弱点绊倒的。
【01】:好色之人,美人计
【解析】:对付好色的人,用美女当诱饵。送美人给他,让他沉迷享乐、放松警惕,最后乖乖听话。这种办法专治管不住下半身的人,一抓一个准。
【举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好色,对西施十分宠爱,逐渐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吴国被越国所灭。
【02】:贪财之人,小黄鱼
【解析】:遇到爱钱的人,就直接砸金子。所谓“小黄鱼”就是金条,用钱砸到他心动,自然愿意办事。贪财的人眼里只有利益,给够钱就能收买。
【举例】:在民国时期,一些军阀贪图钱财。例如,蒋介石为了拉拢地方军阀,常常给予他们大量金钱和物资,使他们为自己效力。
【03】:重名之人,泼脏水
【解析】:对付爱惜名声的人,编造谣言或罪名往他身上泼。让他害怕身败名裂,只能低头服软。这种人心里最怕污点,抓住这点就能拿捏。
【举例】:宋代名将岳飞,因战功赫赫且重视名节,被秦桧等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泼脏水,最终含冤而死。秦桧通过诋毁岳飞的名声,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04】:清高之人,戴帽子
【解析】:对付自命清高的人,会给他扣高帽子。比如封个虚职、夸他品德高尚,让他抹不开面子拒绝,只能乖乖就范。清高的人最怕被人说虚伪。
【举例】:明朝末年,东林党人大多自视清高。魏忠贤掌权时,给东林党人扣上“结党营私”等帽子,进行打击迫害,使许多清高的东林党人或死或贬。
【05】:缺爱之人,安全感
【解析】:遇到缺爱的人,假装关心他、重用他。让他觉得被重视、被需要,产生依赖感。这种人长期被忽视,给点温暖就能收服。
【举例】:三国时期,刘备善于以情动人。他对待下属如兄弟,让那些缺爱、渴望被重视的将领如张飞、关羽等,感受到了强烈的安全感,从而对他忠心耿耿。
【06】:傲慢之人,捧杀计
【解析】:对付傲慢的人,就拼命拍他马屁。把他夸得天花乱坠,让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飘到忘乎所以。等人膨胀到犯错,再借机收拾他,这手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举例】:战国时期,赵括自恃熟读兵书,十分傲慢。秦军故意散布赵括很厉害的言论,对其进行捧杀,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廉颇,最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07】:惧内之人,枕边风
【解析】:遇到怕老婆的人,就去收买他老婆。让婆娘天天在枕边吹耳边风,枕头风一吹人就迷糊。家里后院起火,他哪还有心思跟帝王作对?
【举例】: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惧内,皇后武则天常通过向李治吹枕边风来影响朝政,使得自己的权力不断扩大,甚至最终称帝。
【08】:寡恩之人,挖墙脚
【解析】:对付薄情的人,就挖他墙角。收买他身边亲信、下属,让他成了光杆司令。这种人心狠但没根基,手下反水他就抓瞎了。
【举例】:楚汉相争时,刘邦对项羽的一些寡恩的将领,通过许以高官厚禄、分封土地等方式挖墙脚,使很多将领背叛项羽,转投刘邦阵营。
【09】:智慧之人,请教计
【解析】:遇到聪明人,就装孙子请教。问他意见让他出主意,既用了他的脑子,又让他觉得被重视。聪明人最爱显摆,这一招让他心甘情愿当军师。
【举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对智慧之人采用请教计。刘备深知诸葛亮有大才,通过多次诚恳地请教,最终请得诸葛亮辅佐自己。
【10】:鲁莽之人,激将法
【解析】:对付莽撞的人,就激他:“你不敢吧?”这种点火就着的性子,一被激就急眼。帝王早挖好坑等他跳,他还觉得自己勇猛呢。
【举例】:隋唐时期,程咬金性格鲁莽。在战斗中,敌军常常使用激将法,激怒程咬金,使他冲动地冲入敌阵,有时会陷入敌军的圈套。
【11】:怀旧之人,回忆策略
【解析】:对付怀旧的人,会拿过去的事说嘴。提当年一起打仗的情谊,聊老家共同的回忆,让他念旧情抹不开面子,只能答应帮忙。人年纪大了都爱回忆,这招专治铁石心肠。
【举例】:晋武帝司马炎在统一三国后,为了安抚一些怀旧的蜀汉旧臣,采用回忆策略,对他们讲述蜀汉时期的一些辉煌事迹,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礼遇,使他们归顺西晋。
【12】:焦虑之人,安抚手段
【解析】:遇到焦虑的人,装贴心。拍肩膀说"别怕,有我在",给他画大饼保平安。焦虑的人心里没底,被这么一安抚就放松警惕,把身家性命交给帝王了。
【举例】: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皇帝被俘,众人焦虑不安。于谦挺身而出,通过整顿军队、加强城防等安抚手段稳定人心,最终击退瓦剌。
【13】:嫉妒之人,炫耀策略
【解析】:对付嫉妒心强的人,学会故意显摆。比如展示权力、财富,刺激他眼红。嫉妒的人看不得别人好,被这么一激就主动凑过来,想分杯羹。
【举例】:战国时期,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孙膑故意通过一些策略向庞涓炫耀自己的“军事机密”,庞涓急于求成,最终落入孙膑的圈套,导致兵败身亡。
【14】:懒惰之人,利益驱使且减少劳动量
【解析】:遇到懒人,就画大饼偷懒招。比如许高官厚禄,但让他干轻松的活。懒人一听能少干活多拿钱,立马来精神,屁颠屁颠给帝王当狗腿。
【举例】:古代一些地主雇佣长工,对于那些懒惰的长工,地主会承诺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如额外的工钱或食物,同时尽量安排相对轻松的工作,使他们愿意干活。
【15】:孝顺之人,长辈施压
【解析】:对付孝顺的人,就找他爹妈下手。要么送礼物讨好老人,要么威胁"不配合就让你家倒霉"。孝子最怕爹妈受罪,只能含着泪给帝王当牛做马。
【举例】:在古代一些家族中,长辈希望晚辈联姻以巩固家族势力。对于孝顺的晚辈,长辈会施加压力,如以断绝关系等相威胁,迫使孝顺的晚辈听从家族的联姻安排。
【16】:善良之人,情感牌
【解析】:对付善良的人,就打感情牌。装可怜、诉苦衷,把惨事说得撕心裂肺。善良人一听就心软,哪怕自己吃亏也要帮忙,根本扛不住这种情感轰炸。
【举例】:汉文帝时,淳于缇萦为救父亲淳于意,向汉文帝上书,言辞恳切,大打情感牌。汉文帝被她的善良和孝心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还废除了肉刑。
【17】:固执之人,迂回战术
【解析】:遇到固执的人,不硬碰硬。先绕着他转圈子,假装让步,再从侧面下手。比如先顺着他说话,再慢慢把话题引到帝王想办的事上,让他不知不觉掉坑里。
【举例】:战国时期,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起初固执地不肯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触龙通过迂回地从拉家常、谈子女等话题入手,逐渐说服了赵太后。
【18】:自卑之人,鼓励法
【解析】:对付自卑的人,就可劲儿夸他。说他有才华、能办事,给他戴高帽。自卑的人突然被人认可,立马死心塌地,生怕让帝王失望,干活比谁都卖力。
【举例】:汉初,韩信早年曾受胯下之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刘邦对韩信给予充分信任和鼓励,拜他为大将,使韩信能够发挥军事才能,为刘邦打天下。
【19】:健谈之人,倾听策略
【解析】:遇到话痨型的人,就闭嘴装听众。让他天南地北说痛快,偶尔点头附和。健谈的人憋了一肚子话,吐完浑身舒坦,对帝王的好感度蹭蹭往上涨。
【举例】: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对于魏征这样健谈且敢于直谏的大臣,李世民常常耐心倾听,让魏征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能够直言进谏,辅助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
【20】:自私之人,利益诱惑
【解析】:对付自私的人,直接砸利益。给官职、赏金银、许好处,让他看到实打实的甜头。自私的人心里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只要有利可图,天王老子都敢卖。
【举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多有自私自利之心。秦国在进行连横策略时,通过许以他国土地、财宝等利益诱惑,拉拢了一些自私的诸侯,分化了合纵联盟。
【21】:虚伪之人,小辫子
【解析】:对付虚伪的人,就暗中收集他的把柄。这些把柄就像小辫子抓在手里,让他不敢乱来。他怕丑事败露,只能乖乖听话,比直接威胁更管用。
【举例】:清朝康熙年间,明珠是个虚伪狡诈的官员。后来,他的政敌索额图抓住他贪污受贿等把柄(小辫子),在康熙面前弹劾他,导致明珠失势。
【22】:多疑之人,障眼法
【解析】:遇到多疑的人,就故意制造假象迷惑他。比如假装信任、透露假消息,让他猜不透真假。这种人疑心病重,被障眼法一忽悠反而不敢轻举妄动。
【举例】: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曹操的多疑,让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用障眼法使曹操相信将战船连接起来有利于北方士兵作战,最终导致曹操大败。
【23】:勇敢之人,激将法
【解析】:对付勇敢的人,就用激将法刺激他。比如当众质疑他的胆量,说他不敢接任务。这种人心气高,一被激就头脑发热,主动跳进帝王设的套。
【举例】: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让老将黄忠出战定军山,使用激将法,说黄忠年纪大了,恐不能胜任。黄忠听后,为了证明自己不老且英勇,毅然出战并斩杀夏侯渊。
【24】:胆小之人,下马威
【解析】:遇到胆小的人,就先给他个下马威。比如当众训斥、摆脸色,吓得他战战兢兢。这种人本来就怂,被这么一吓更听话,生怕再犯错。
【举例】:秦末汉初,刘邦进入关中后,对秦朝降军采取了下马威的策略。他派军守住函谷关,使项羽的军队不敢轻易进犯,在心理上对项羽的一些胆小的将领起到了震慑作用。
【25】:虚荣之人,满足欲
【解析】:对付虚荣的人,就拼命吹捧他。给他头衔、公开表扬,让他飘飘然。这种人最爱面子,被捧得越高越得意,帝王让他干啥他都乐意。
【举例】: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对于一些虚荣的诸侯,他通过赐予他们各种荣誉称号和赏赐,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使他们听从齐国的号令。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